周云芝:探查病变、疏通气道,在“毫厘空间”争分夺秒

周云芝:探查病变、疏通气道,在“毫厘空间”争分夺秒

00:00
11:54

【名医简介】

周云芝,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胸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疾病、胸部肿瘤及呼吸危重症的诊治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各种良恶性气道疾病。自2004年至今,完成各种镜下诊疗操作1万余例次。

待人真诚、平和,是周云芝给人的第一印象。一转身进入手术室,又如长有三头六臂。直径仅3mm-6mm的气管镜,在15mm左右的气管和支气管中探查肿瘤等病变,疏通气道,一系列高难度操作在周云芝手中游刃有余。

一一化解家属的无助、患者的恐慌

冬日的北京清晨,温度已降至零下。还不到8点,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诊室外,已有多位患者在等待开诊。周云芝带着她的学生风风火火赶来,进门、洗手、开机、叫号,一分钟内全部搞定。

“周主任,谢谢您当时收了我爸爸,把他命给救回来了!”一位患者家属一进门就说着感谢,此次就诊除了给父亲开药,还询问诸多治疗用药相关的问题。一直到离开诊室,“谢谢”二字说了不下十次。

另一位来自山东东营的患者家属,通过视频号知道周云芝,带着父亲的病历资料找过来。患者两年前查出肺鳞癌,经过一线的化疗、放疗和二线化疗,目前呼吸道肿瘤扩散,气管已被压迫狭窄呈一条缝隙,呼吸困难。周云芝了解情况后,马上联系同事安排病床。由于住院部病床全满,只能先借住到ICU。家属说患者得知要进ICU后,非常害怕,担心进去要插管。周云芝听后,详细地为家属解释,患者来了可以先做急诊手术,术后不用插管,在ICU观察一两天再转到普通病房,气道打通后还可以进行局部血管介入治疗,“把供瘤的血管堵死,相当于把肿瘤饿死,抑制肿瘤生长。”周云芝安抚家属,“患者这种状态没问题,年纪也不大,这种手术在我们医院很多见。”家属终于放心了,并表示老家的救护车已联系好,随时准备出发。“非常感谢您”。临出诊室,患者向周云芝深深地鞠了一躬。

无论面对多么复杂凶险的病例,周云芝总是很从容。家属的无助、疑虑,患者的恐慌、绝望,在周云芝专业的解读和治疗下,一一化解。

由于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有些病情凶险,需立即安排住院,从别的科室、ICU借床也是常事。听到患者来自外地,为了找她看病已经在宾馆住了一周,周云芝有点着急,拿起电话直接打给医务处的同事,“要等到下午三点才能入院,时间太长了,都是从外地过来挺远的,能不能给早点安排?谢谢,谢谢。”

“现在每次门诊约接诊30-40位患者,每天气管镜的手术也有20台左右。”周云芝介绍,患者有的是其他医院介绍或病友介绍来的,也有家属代患者问诊的,其中不少来自外地。

一下午,两间手术室就是全部活动范围

气道狭窄通常由恶性肿瘤、结核、外伤等引起,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恶性的气道狭窄多由恶性肿瘤侵袭气管或主支气管,或巨大肿瘤压迫大气道而引起;良性狭窄则通常为结核、外伤形成的狭窄,或在气管插管后损伤气道黏膜而形成的瘢痕狭窄。

此时,就需要医生使用气管镜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必要时还需放置气管支架。来找周云芝的,有肿瘤患者、也有因手术导致各种瘘的患者,还有一少部分良性气道狭窄患者。“好多病人真是很急,插着管就来了。”除了出门诊,周云芝扎在手术室里。“从早上8点交完班开始,不是在门诊,就是在手术。一直到晚上8、9点钟,加班是常态。”

在应急总医院7层的呼吸内镜中心内,有两间气管镜手术室同时开展手术。医护正在为患者做着术前准备,结束门诊的周云芝,简单扒拉了几口午饭,走向手术室,“今天排了20多台手术”,周主任淡定地说。

一进手术室,周云芝开口便问患者情况:“这是哪位患者?镜下什么情况?”穿衣、洗手、消毒,穿戴好一系列装备,周云芝接过助手手中的气管镜,开始了操作。由于接诊患者太多,已经记不清患者的名字,但一提到病情,周云芝都了如指掌。

尽管不是每台手术都需要周云芝亲自出手,“但每天都会在这盯着,遇到难度大的也会上手。”在周云芝的巧手操作之下,几分钟内,患者气道狭窄处便得到缓解,新生的肉芽也被一并处理掉。

紧接着,周云芝又来到另一间手术室,观察患者情况,眼睛紧盯着屏幕指导手术。一下午,这两间手术室就是周云芝的全部活动范围。

从零开始,“多做、多练、多看”

2004年,应急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开始从事气管镜的介入诊断和治疗。“那时候国内开展这项介入诊疗技术的医院并不多,2004年之前一年也做不了几台手术。当看到很多肿瘤患者,因肿瘤生长、扩散到气道,被活活憋死。还有一些老年人,因气道反复感染,最终令医生束手无策。那时我就想,如果能把肿瘤拿出来,帮患者打开气道多好。”彼时,介入技术还只是在心脏、心血管科应用广泛,周云芝笃定,“血管里能做,气管里应该也能。”

就这样,周云芝跟随前辈学习,从零开始。没有先例可参考,没有经验可供学习,如何发展?“多做、多练、多看”是周云芝的秘诀,从当助手一点一点学习,到跟着前辈手术。

“那时候基本每一例手术都要参与,开始在旁边看,慢慢自己上手操作,每天查完房就到气管镜室做手术。”周云芝亲手做过的病例达一万多例。“手术是经验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做多了,会遇到各种问题,总结学习,慢慢成长。现在遇到问题就很从容。”

无论开始多难,周云芝从没想过放弃。“开展新技术,就要勤奋、舍得付出,这是最主要的,不能嫌麻烦,还要坚持、有毅力、胆大心细。当然,没有担当也不行。”

目前,周云芝所带领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已发展至11人,拥有全面的呼吸介入技术,包括气道介入组7个人,经血管介入和经皮穿刺消融组4人,能一站式解决患者介入、消融等治疗需求。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经气道介入技术、经皮穿刺技术、经血管介入技术等多项技术都已成为科室特色技术,每年开展支气管镜介入手术3000余例,其手术数量、手术质量、手术效果全国领先,支气管镜介入手术已成为医学界公认的品牌。

无论多远、无论多累,都不拒绝患者

呼吸道梗阻,来的都是急症。针对这类患者紧急就医需求,应急总医院早在10多年前便开通了24小时呼吸道梗阻绿色通道。“我们也是国内开展这项医疗服务较早的机构之一,能实现严重气道梗阻患者24小时随时接诊及紧急手术。”

“很多气道梗阻的患者,就诊状态都是‘要死要活’的,情况特别紧急,气道堵了就喘不上气来,怎么办?我们开展的绿色通道,来了马上就能做手术,不会超过24小时。有患者半夜12点来就诊需要手术,我们会从家里赶过来。”

“绿色通道追求一个快。”曾有患者因呼吸困难入院,气道阻塞严重到已无法呼吸,“躺那做CT几乎要窒息,气道已经堵到完全没有缝隙”,周云芝跟随患者做完检查,医护人员迅速将患者送回急诊室,此时距患者入院刚半小时,麻醉师已就位,一小时内便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周云芝表示,“我们的团队,不管白天晚上还是节假日,只要绿色通道电话来,医生、麻醉医师、护理团队都会在第一时间到位。”

为了方便患者就医,节假日期间,科室还会专门安排一天的手术日。尽管如此,休息时突然被叫到医院是常有的事。曾经有一次,周云芝夜里接到天津一位同行的电话,有一位14岁的因肿瘤导致气道阻塞患者需要救治。患者到达医院已是晚上11点,周云芝为她手术完已是次日凌晨1点。最终小女孩获救了。

周云芝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呼吸介入医生的责任。“我经常跟团队、学生讲,患者对你磕头也好、鞠躬也好,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而是体现出我们的工作多么重要。因为你拯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庭。患者来医院,就不要拒绝。作为医生,这就是你的工作,无论多远、无论多累,该来就来。”

学生:周老师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大医精诚

华北理工大学医学院的小王,已跟随周云芝学习近3年。在此期间,除了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小王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医生。“周老师是我的榜样,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她都很努力,很负责,很有爱心。她对病人的关怀和尊重,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周老师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大医精诚。”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恰逢第十六届气管镜介入治疗高级研讨会期间,该项目也是周云芝申请的继续教育项目,尽管此次是线上形式,周云芝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培训、手术、直播,整个周末都没能休息。

选择从医,是因为周云芝经历过家人患病时就医的难题。而真正从医后,周云芝却把时间都给了她热爱的医学。担任科主任以来,周云芝更是忙到没了生活。“过去我也喜欢运动,爱爬山、跑步、快走。这几年胖了快20斤,白头发也长出不少,出诊、手术、搞学术,每天时间都不够用。”

忙着钻研技术,忙着出诊、手术,家里几乎全靠周云芝爱人打理。尤其在科室发展的重要阶段,周云芝也无暇顾及女儿。“那时候精力都放在工作上了,孩子初中到高中,基本没有给做过早餐。那也是我最大的遗憾,没能陪伴孩子。”如今,团队的发展和技术越来越好,周云芝也尽量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多陪陪家人,为他们下厨。“我也有几个拿手菜的,糖醋排骨、油焖大虾,蒸大包子、烙馅饼。”

尽管经手的手术已经超过1万例,周云芝仍然有些遗憾。“我国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较多,慢阻肺、哮喘的介入治疗有不错的疗效,但很多患者却因为费用问题,仍然不能享受到这些先进的治疗技术。我要继续努力带领团队去发展、推广和普及呼吸介入技术,提高科研水平,把我们现有的临床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将先进的技术带到更多基层,惠及更多患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