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安全教育回归教育本位,无疑是打响了叫停教育形式主义的“第一枪”
近日,一则关于“福州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消息引起全国关注。网传文件显示,2023年10月30日,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发布通知,关于安全教育平台,其中提到:“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要求学生或家长完成学习任务。”一石激起千层浪,厦门、成都等地纷纷下发通知,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的强制要求。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感觉是喜大普奔——跟无数学生家长一样,我也苦安全教育平台久矣。而且,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一直享受着双倍“酸爽”。就在前几天,闺女的班主任还在班群发布了一张截图,同时@所有人,提醒名单上的人“今天完成安全教育平台作业”。
家有学生,对于这样的场景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虽然提醒的是部分人,但动不动就@所有人,难免让人有种被“示众”的羞耻感。同时,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家长亲自上阵,显然也比孩子自己摸索更加简单高效。实际上,对于这样的状况,老师乃至学校也是心知肚明——名义上是提醒孩子打卡,但孩子尚未放学,到底是“提醒”谁,不言自明。
2013年,教育部基础一司委托中国教育学会开展安全教育的相关实验和试点工作,选择适当地区建立“学校安全教育平台”。在安全教育平台官网上,介绍了安全教育实验区的主要目标,其中包括:协助中小学教师开展有效的安全教育、协助中小学生自主开展安全教育。这原本是好事情,但如果变成了强制性安排与应付式打卡,上述目标无疑大打折扣:教师只管汇总打卡名单,何曾有效教育?学生置身事外,谈何主动参与?
现实中,家长们虽然对安全教育平台颇有微词,但对于派发任务的老师却鲜有怨言。究其原因,在考核压力之下,老师不仅是最终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困在各种报表里的受害者。于是,家长和老师往往会心照不宣地互相配合,去完成形式主义的打卡。正因为如此,取消安全教育平台强制打卡,对于老师和家长来说,都是一种解脱。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种“校内形式主义”中,老师未必只是压力的传导者,有时候也可能是制造者。近年来,各地都在推行素质教育,“学生小报”成了一些学校和老师眼中的“香饽饽”。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自认为对孩子的指导还算尽心尽力,但是看到老师发布的优秀作品,我还是感觉有些自愧不如——那些专业化的付费模版,以及成人化的编辑语言,哪里还是“学生小报”应有的样子?
同样令我感到纠结的,还有一件事。前几天,正在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突然一本正经地对我说:爸爸,我的作文你为什么不认真修改呢?我赶紧解释,认真修改了啊,不仅错字病句都帮你纠正了,标点符号也都没有放过呢。女儿说,那不算,老师告诉我们,有些家长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帮着修改了。我一时竟无言以对……这个,还是“学生作文”吗?
据报道,取消安全教育平台打卡之后,福州改为学校可以利用安全教育平台资源,统一在学校组织安全教育;成都则提出,每月确定一次班会课组织学生在校集中收看。让安全教育回归教育本位,无疑是打响了叫停教育形式主义的“第一枪”。但显而易见的是,需要有所行动的绝不仅于此。
任何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脱离了内容的形式,不免凌空蹈虚沦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令人望而生厌,但总有人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甚至因此产生虚无的自豪感。究其原因,有些不尽合理的硬性安排使形式主义成为可能,而有些变本加厉的主动发挥则使形式主义成为“流行”。叫停不尽合理的硬性安排之后,是时候正视并矫正那些急功近利的形式主义教育思维了。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让学校的归学校,家长的归家长,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做真实的自己,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指向。无论如何,那些含苞待放的花朵,都不可能姹紫嫣红地盛开在形式主义的土壤上。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