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心理学【一、意识、潜意识】

解脱心理学【一、意识、潜意识】

00:00
11:30
解脱心理学
作者济群法师

【一、意识、潜意识】
唯识宗将人的心理分为八识五十一心所。
其中,八识为心王,可分四组,分别是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
1.前五识
前五识是对世界最直接的认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些认识来自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五个渠道。每种识的产生要有相应条件,五根认识的对象,是色、声、香、味、触五尘。当根尘相触,就会产生识,即眼睛对形色的认识、耳朵对音声的认识、鼻子对香臭的认识、舌头对味道的认识、身体对外在的触觉。
我们能感知什么样的世界,就取决于这五
个渠道。如果眼根坏了,不能在接触色尘时产生眼识,就会失去形色的世界 ;耳根坏了,不能在接触声尘时产生耳识,就会失去音声的世界。鼻根、舌根和身根同样如此。
五识对世界的认识是直觉性的,属于现量,
不带有任何思考和判断,否则就进入第六意识了。
2.第六意识
在心灵世界中,最活跃的是第六意识,就
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理性特别发达。有了理性,我们才能通过学习,对世界加以思考、判断和抉择。当然,这些思考乃至抉择未必正确,主要和我们接受的文化及处世经验有关。
人类能开启智慧、证悟真理,是来自理性
的作用,所谓“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反之,如果不能正确使用理性,也会给人生制造无尽的麻烦、痛苦和灾难,所谓“知之一字,众祸之根”。所以理性是双面刃,关键是能否善用。
我们由理性对世界思考、判断、抉择后,会进一步付诸行动,形成思想、语言、身体的
行为,佛教称之为“业”,是推动生命流转的动力。由过去的行为决定现在的生命形态,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由现在的行为,决定未来成为什么。
正因为如此,只要改变业力,就能改写命
运。怎么改变?造业的渠道虽有身口意三个,但根源在于意识。可以说,意识决定了行为,行为决定了性格、人格乃至命运。我们现在生而为人,来生能不能继续做人?到底会进入哪一道?都取决于业力,取决于意识。修行也是同样,我们想解脱轮回,把握命运,也要发挥意识的作用,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
可见,第六意识既会把我们导向轮回,也
能令我们成就解脱,关键是怎么运用它。众生为无明所惑,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只有学习智慧文化,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视,才能超越自身局限。佛教的四法行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这都离不开理性的作用。所以说,第六意识对修行至关重要。
3.第七末那识
第七末那识属于潜意识。每个人都以自我
为中心,处处在乎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就是由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种烦恼和末那识相应,形成坚固的、与生俱来的自我意识。其中,我痴就是无明,是轮回开展的根本力量之一。幸运的是,我们还有觉性,是解脱的希望所在。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时发现,一切众生都有觉醒潜质,都能完成自我拯救。只是因为末那识无始以来就和无明相应,把作为生命载体的阿赖耶识误以为我,执著不舍,不仅导致种种烦恼,也使觉性被遮蔽,虽有若无。
4.第八阿赖耶识
在生命延续过程中,前六识的活动是有中
断的。比如人晕厥或深睡时,意识就不活动了,但此时并不是死人,就是有阿赖耶识在执持。作为生命载体,阿赖耶识贯穿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生又一生,生命现象千变万化,但阿赖耶识从不缺席。
那么,阿赖耶识和一般宗教所说的灵魂有
什么不同?区别在于,灵魂是恒常不变的,而阿赖耶识是缘起的,其特点为相似相续,不常不断。就像河流,虽然看起来始终是那条河,但其中的水在昼夜不停地流动着,变化着。
作为潜意识,阿赖耶识中储存着无始以来
的生命信息,而我们现在能意识到的,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西方心理学也有类似观点,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像大海中的冰山,意识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而已。
生命是一种积累,伴随各种心理,会产生
相应的语言和身体行为。这些身口意活动发生后,将在内心形成力量,唯识学称为“种子”。其中有贪婪、嗔恨的种子,也有慈悲、善良的种子。包括我们所学的文化知识,形成的人生经验,都会作为种子保存起来。这些种子就是我们具备的能力和认识,一旦条件具足,相应的能力就会产生活动,所谓“种子生现行”。而在从事各行各业的过程中,又会进一步积累新的种子,所谓“现行熏种子”。
学习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我们今天有各
自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正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因为重复内容不同,所以生命的累积千差万别,由此造就每个众生的独特性。但人类的重复并不是机械的,每一次重复,都会或多或少介入意识成分,使心行发生变化。可见,重复什么非常重要。
5.转 依
如果把心灵比作花园,其中有芬芳的花朵、
美好的果实,就像我们内心有善的力量、爱的力量、慈悲的力量。一旦这些力量产生作用,不仅会滋润自己的心田,也会给社会大众带来利益。同时,我们内心也有种种不善的力量,如贪婪、仇恨、焦虑、阴暗、嫉妒、狭隘、对立等。当这些负面情绪生起时,我们就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因为这种伤害来自生命内在,即使把自己关在房间,依然会饱受煎熬,无从躲避。而当烦恼外化时,还会进一步伤害到他人乃至社会。所以佛法把种子分为两类,一是清净种子,一是杂染种子,包括烦恼杂染和业杂染,是需要改变和消除的。
唯识修行和哲学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转
依的概念。依即依托,就是转变生命依托的基础。我们有没有关注过——自己是什么样的存在?是健康还是病态的存在?是美好还是糟糕的存在?很少有人对自己作这样的省察。人们更关注的,是拥有多少财富,多高地位,进而为得到名利不择手段,以为这样就能幸福。最后却为了眼前利益把心态搞坏,把健康搞坏,根本就没有幸福的能力,可谓舍本逐末。事实上,你是什么远比拥有什么更重要。因为拥有只是暂时的,而你是什么样的存在,不仅关系到当下的幸福,也关系到尽未来际的幸福。
转依,就是改变你的存在,转染为净,转
迷为悟。就像园丁要清除花园中的荆棘和杂草,我们也要清除生命花园中的烦恼种子,培育善的力量、爱的力量、慈悲的力量,为它们提供阳光、水分和养料,使生命系统不断优化。迷和悟,是代表内在的无明和觉性,前者是无始以来的存在,后者也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有待开发。解脱心理学所做的,就是通过闻思修、八正道成就智慧,从而转变杂染的轮回心理,发展清净的解脱力量,最终走出迷惑,走向解脱。
以上,说明了意识、潜意识在解脱修行中
的作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