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解脱的心理建设】第4定、第5慧、第6禅修的利益

【三,解脱的心理建设】第4定、第5慧、第6禅修的利益

00:00
05:39
解脱心理学
作者济群法师

【三、解脱的心理建设】

4.定
修习正知正念,是为了进一步导向定,也叫心一境性。关于定的修行,佛教有“九住心”之说,是把专注到入定的过程分为九个步骤。
前四步是内住、续住、安住、近住。首先选择一个善所缘作为专注目标,让心从飘忽不定到持续稳定,从短时间安住到长时间安住。
后三步是调伏、寂静、最极寂静。当我们打坐时,内心会有很多念头在挣扎。因为凡夫心已经习惯于动个不停,即使坐下来,还是树
欲静而风不止。这就需要看着它,用种种方法摄受它,才不会跟着跑。当此起彼伏的念头被调伏,心就会进入真正的安静。
第八步是专注一趣,即持续保持安住。最后第九步是等持,此时心已经稳定,不需要刻意用功,就能安住在定的状态。

5.慧
培养定力的目的,是以此开启智慧。只有在定的基础上,才能将闻思得来的正见,导向观照般若。通过对身体、感受、心念、诸法的观察,证悟诸法实相。我们可以用《阿含经》的智慧观察,也可以用《中论》《楞严经》等经论阐述的智慧观察,观察色受想行识是无常的、无我的、了不可得的。
心念是什么?比如你现在很生气,这种情绪似乎很真实,很强大,此时就要观察 :这个气在哪里?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如果你能对情
绪做智慧审视,会发现它其实是没有自性的,根本就找不到,所谓“觅心了不可得”。不仅现在心不可得,过去心和未来心同样不可得,只是众多因缘的和合,才构成当下的心念活动。
这种念头是缘生缘灭的,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心念如此,我们做的任何事都是如此。比如去哪里,《中论·观去来品》说:“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如果对“去”加以解构,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去”,不论是已去、未去、离开和去时,任
何情况下都没有实实在在的“去”。就“去”的动作来说,离不开脚的运动 ;就脚的构成来说,离不开经络、血肉等等。总之,从身体到动作乃至一切显现,都是无自性的,只是因缘假象而已。当我们通过慧观加以解构,就能空掉对现象产生的执著和烦恼。
《楞严经》的视角则告诉我们,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当下都是如来藏,是妙明真心,每个起心动念在本质上都是觉性的作用。当我们真正能够这样观察时,就能在每个心念的当下体
认觉性。

6.禅修的利益
通过修习四念处,可以培养正知正念,令心安住,由成就定力开启智慧。这么做会给生命带来什么利益?《百法》讲到的十一种善心所,
为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其中不少和禅修有关。
比如无贪、无嗔、无痴,常人很难想象,没有贪嗔痴是什么状态。其实当我们安住于正知正念,心就不落入贪嗔痴。轻安,是身心的轻快、愉悦。老子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可见身体其实是个沉重的负担。但相对色身来说,内心的情绪和烦恼更容易让我们不得安定。
通过禅修,能使身心远离粗重,摆脱烦恼。行舍,是由平等带来的宁静。凡夫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会四处攀缘,必须忙些什么,内心才会充实。而处在禅定状态时,本身就是自恰、安静、独立的,不必依赖外在事物达到平衡。这些都是修习正念和正定的利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