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诗词曲的字句问题

07 诗词曲的字句问题

00:00
11:07

韵、对、言、声四个因素可以概括中国传统文学在形式上的全部特征,了解并注意这些特征,是学习、理解、欣赏、乃至创作中国传统文体的第一步。反过来说,无视这些特征、或者随心所欲想改变这些特征,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至于背离这些因素搞创作,那只能搞出形式上不合格的作品来。这个观点还可延伸到翻译,在把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的时候,如果完全无视这些因素并设法在外语里实现某种转换,那就不能说是完全“忠实”的翻译。比如说,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不管四言、五言、七言,还是长短句,英语都是一种风格,那怎么能说向世界介绍了中国诗歌的丰富多彩呢?


四种因素在各种文体中的利用和配置都不一样,其中利用得最全面的就是诗词。我们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对诗词格律进行介绍。


韵、对、言、声的次序是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来讲的。具体到诗词,为了讲说的方便,我们调整一下次序:言、韵、声、对。言放在最前面,因为这最容易看出,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韵、声、对的次序,是从格律的严格程度来排列的。


“言”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字句固定。这个要求,可说直接就区别了诗、词和曲。传统诗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这两个名称中,先有“近体”的说法,是唐代人用来称呼当时流行的新体诗,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格律诗。有了“近体”的说法之后,就把不符合近体诗要求的其他诗歌形式一概叫做“古体诗”或“古风”,包括唐代以后开始流行起来的七言歌行。因此,“古体”和“近体”不是时代的概念,而是有无格律的概念。凡“近体”必讲格律,首先必须字句固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凡“古体”就无此要求,只要大体是五言、七言、甚至杂言,长短也不拘,只要用字较文,读起来像古诗就可以了。现在有些人反对讲格律,不愿遵守格律,但又要写古诗,那你就不要把自己的诗叫做律诗、绝句,就叫“古体诗”好了。(当然,“古诗”也有其写作要求,有时不比写近体容易。后面会说到。但至少它不需要讲究平仄,押韵也相对随便)


现在还有一个“旧体诗”的说法,那是相对于“五四”以后的“新诗”而言的,包括了所有的传统诗词形式,格律的和非格律的。近体诗是最严格的格律诗。其形式只有律诗和绝句两种,字数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合起来一共四种。五言绝句五言二韵(这里的“韵”指上下两句)二十字,五言律诗五言四韵四十字,七言绝句七言二韵二十八字,七言律诗七言四韵五十六字。除此以外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近体诗。其中有两种情况可以讨论。


一是“言”即字数不是五或七的,例如四或六。有没有四、六言的绝句和律诗呢?以前有过六言绝句的说法,也有人举过例子。特别是宋代以后有人喜欢用六言诗来题画,如黄庭坚《题郑防画夹五首》之一:


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但由于六言的节奏比较单调,不易安排平仄格律。比如黄庭坚这五首六言诗的平仄就各不相同。因此我们不把六言四句的诗看作近体诗。它仍属于“古体”。


二是“句”数不是二韵、四韵的。近体诗的句数要求必须是二韵和四韵。那超过了怎么样呢?同字数不许突破不一样,句数是可以突破的,只要平仄、对仗合律,超过了也还是近体诗,叫做排律。理论上也是近体诗。但因为这种近体诗除首尾两联外,中间无论多少联,都要求合平仄、讲对仗,创作难度很大,因此除非为了炫耀才气,如杜甫写过五言百韵也就是两百句的排律。元稹和白居易唱和过七言百韵的排律,一般人很少做。即使做了,质量高的也不多,包括杜甫。不过后代诗人聚会联句做排律的不少。例如《红楼梦》里,无论是芦雪菴的即景联句,还是凹晶馆林黛玉和史湘云的月下联诗都是排律。


排律中还有两种最特殊的,一种五言六韵、一种五言八韵,分别是唐代和清代科举考试的规定范式,又叫试律诗和试帖诗,要求极严。但除科举考试外,平时没有人写。留下来的佳诗也不多。最有名的是唐代钱起的《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算是为试律诗争了一点名誉。


词又名长短句,看似字数句数可以长短不定,其实更严格,如《菩萨蛮》词牌的字句只能是“七七五五,五五五五”;《虞美人》的字句只能是“七五七九,七五七九”。不过这是我们从今天的词谱角度着眼的。词原来是可以合谱歌唱的,在演唱时本来没有那么严格,可以增字减字。但词的曲谱失传以后,后人只能根据前代名家的词作来整理,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前人偶有不同,后人也不敢擅自改动,只好列为“又一体”。这是为什么现在看到的《钦定词谱》里,有些词牌下有那么多“又一体”的原因。


元曲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曲谱还在,两相对照,看得出哪里是原谱规定的,哪些是演唱时增加或减少的字句。这就显得与词相比,曲允许有衬字,因而长短有些不定的样子。其实从曲谱要求来看,还是很严格的。如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攀出墙朵朵花,折临路枝枝柳;花攀红蕊嫩,柳折翠条柔。浪子风流。凭着我折柳攀花手,直煞得花残柳败休。半生来折柳攀花,一世里眠花卧柳。


其中用小字的都是衬字,而别处的字句数都是严格规定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