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他即位之时,经过顺治和康熙两朝将近八十年的治理,皇权得到大力的加强,各地的反清起义也基本上被镇压了,国家的安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清朝各方面都在走上坡路的时期。
但是,上一集我们提到,在康乾盛世之中,雍正的存在感似乎是比较低的。这一方面是相较于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儿子乾隆在位六十年,后来又做了三年的太上皇,实际统治时间是六十三年,而雍正仅仅在位十三年,在康乾盛世的一百三十多年中,时间上所占的比重的确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雍正从一即位起,就被诸多的流言或者说恶名环绕着,让人很难将“仁君”或者“明君”的称号加在他身上,反而有很多人认为他是“暴君”,一位暴君和康乾盛世就显得不那么匹配了。但是,正如我们给大家讲过的,有关雍正的流言绝大多数也仅是流言而已,像篡位、弑父、逼母等流言,其真实性至今都很难证实。流言当中最为贴近事实的,恐怕就是雍正对兄弟们的无情了。但是,仇恨往往是相互的,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等兄弟不同样对雍正恨之入骨吗?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雍正即位的事实,在他即位之后仍想尽各种办法败坏雍正的名声、损害他的威望,逼迫雍正不得不对他们下手。诚如雍正自己所说:朕即位以来,施政受阻。外间匪类捏造谣言,妄生议论;朝内佞臣朋比为奸,扰乱国是。朕发遣一人,即谓朕报复旧怨;提升一人,又谓朕恩出于私。惩治一二奸恶太监,又谓朕凌逼弟辈,悖乱极矣!朕对诸弟兄及大臣等无不宽宥,但众人并不知感。百日之内,扰乱朕心者百端!尔等谓朕宽仁、不嗜杀人,是否希图逼朕开启杀人之端?这段话很生动地体现出,雍正与兄弟们之间的矛盾已经不是靠他简单地对其进行一些拉拢或者友好就可以解决的,而是早已升级成为政敌之间你死我活的矛盾,从这种角度而言,雍正对几位兄弟所采取的严厉措施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试想如果换做是允禩、允禟即位,恐怕对雍正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
进一步而言,雍正兄弟之间之所以形成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恨,要怪还得怪他们的父亲康熙皇帝。康熙本来吸纳了传统儒家的嫡长子观念,立胤礽为太子。嫡长子继承制在中国历史上实行已久,据考证,在周公之制定礼乐制度时,就建立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的起源还要更早,夏商时代就已经有了嫡长的观念。嫡长子继承制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早早被确定下来,是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所在的。它从礼制上将皇位继承人限制在一个固定的人身上,尽量减少皇位继承时可能产生的争议,保证皇权的和平过渡,并保证皇朝政治的稳固。当然,嫡长子继承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如果先帝去世时,嫡长子年龄尚幼,无法亲自打理朝政,势必导致皇权的旁落,这其实是不利于朝政稳定的;其次,如果嫡长子才质平庸,甚至是昏庸,他对国家的不利影响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这位嫡长子再有一两个能干而强悍的兄弟,他这个皇位也未必能够坐得稳,中国历史上杀掉兄长而谋得皇位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清代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就一直没能解决好权力继承问题。直到康熙即位之后,就决定恢复历代中原王朝通行的嫡长子继承制,希望从此解决一直存在的储位继承问题。但是,面对康熙朝前期错综复杂的政治势力,我们之前讲过以索额图为代表的满洲勋贵对太子胤礽进行支持和操控,而同时汉族儒臣也是极力想要拉拢太子,他们建议康熙早日让太子出阁读书,以增加自己一派对太子,也就是未来皇帝的影响力,大家都知道历代帝王对于从小教育自己的师傅都是很敬重并且重用的。而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康熙与太子之间的张力,让康熙感觉皇权受到了太子党的威胁,因此决定将胤礽废掉。
本来在康熙废太子之前,其他的皇子已经基本接受了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做法,起码从史料上看,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宫廷内部并没有什么储位争夺的记载,可是当康熙亲自将嫡长制度破坏之后,各位皇子马上意识到自己还有机会可乘,当即各自活动起来,让储位之争成为康熙朝最后十几年里最为突出的政治斗争。而胤礽的两次被废,也彻底击碎了嫡长子继承制在清朝实践的可能,导致了愈演愈烈的国本之争,也导致康熙的诸子之间形成势如水火的矛盾。所以,雍正对于兄弟的绝情,根本原因还是康熙在立储问题上的反复和最终不公开储君人选而导致的,就是直到他临终前才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宣布了皇位继承人,而非提前、公开宣布这一决定,那样的话,雍正即位就不会遭受如此之多的质疑。当然,我讲这些,目的并不是要给雍正洗白,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角之下看待有关雍正即位的各种流言。
其实,抛开围绕着雍正的各种流言不谈,雍正本身还是一个比较有趣的皇帝。他有一种执拗的性格,做什么事情都追求完美,我们在讲雍正的文玩嗜好时,专门给大家讲了他和一个花瓶较劲儿的故事,就是一定要做到各方面都完美才能真正去烧制这个花瓶。有人总结雍正时期的青花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雅致俊秀,其质量之精美、花色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里面必然有雍正皇帝的影响,也是他对青花瓷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雍正还是一个率真的人,喜欢自我剖白,大家都熟悉他朱批当中的那些名句,比如他在田文镜的奏折上批道:“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在石文焯的奏折上批道:“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在喀尔喀副将策旺扎布等人的请安折上批道:“朕之亲切宝贝,尔等俱好么?”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因为妹妹晋封为贵妃而给皇帝上了谢恩折,雍正在上面批道:“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类似这样的话语还有很多,网络上有人专门总结了雍正的俏皮话语录,呈现出雍正在绝情、狠辣、持重、肃穆之外的另一面。从这些语言当中,我们的确可以看到雍正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同时也可以看到他渴望向他人剖白自己的内心,并得到他们的理解。有人说,雍正喜欢剖白是由于他得位不正,因此总想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我觉得,雍正从小成长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中,康熙的每个儿子都希望获得父亲的重视和偏爱,或者说希望被父亲看见,但是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也不是小儿子的雍正,可能很难得到父亲的青睐和真正意义上的了解,因此从小就养成了要多表达、多表现才能被父亲看见的习惯。我们前边讲过,雍正从小性格喜怒不定,虽然他表示自己在成年之后已经改了,其实就是他努力克制了这个毛病,但实际上即位之后,雍正喜怒不定的问题还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讲了不少雍正对待一个人很难自始至终地相信和重用的例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他从小就生活在兄弟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很难形成一个稳定、平和的性格。做了皇帝之后,雍正终于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向大臣们剖白自己的内心,喜怒笑骂,也是一种天性的释放。
我们讲过康熙的书法造诣,雍正的书法也很厉害。当然,康雍乾三帝的书法都不错,我们讲康熙时讲过,他们虽然不能与专业的书法家相比,但是在历代帝王中无疑属于佼佼者,可以称作是皇帝中的书法家了。至于三人中谁的书法最佳,那就见仁见智了,在我认识的学者中,不乏认为雍正的书法在三人中为最佳者,认为他用笔刚劲沉稳,气势磅礴,有很深的书法功底和造诣。这当然和康熙重视儿子的教育有关,让他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儒家经典教育,包括书法的学习。不过,雍正不像儿子乾隆那样喜欢题字,到处炫耀自己的书法,因此很多人没有看到过雍正的御笔。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康熙和乾隆都喜欢出巡,在出巡的过程中留下自己的墨迹,但雍正即位后一直固守京城,没去过什么地方,也没有机会在各地留下墨迹。不过,今天网络的便利性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康雍乾三代皇帝的书法,爱好书法的朋友们可以来评价一下,你认为谁的字最好呢?
好,雍正皇帝讲到这里我们就暂时先告一段落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以后我们就不讲雍正了,就像康熙的很多问题,我们是放到雍正朝一起讲的,或者是康雍乾三个皇帝一起来讲,请大家继续关注后续的内容。
小时候缺爱,长大了缺钙
段子手
毛老师讲的超好
老师没讲邬思道呢
老师讲得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