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
本讲简介:
修行不是一定要求的内心的宁静泰和,欲念不生。相反,越是如此,越是如此,越会欲速而不达。良知的体本来就是静的,求宁静便多出一个人为造作,无异于画蛇添足,这样反而容易堕入顽空幻灭。
本讲原文: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今既认得良知明白,即已不消如此说矣。“随物而格”,是“致知”之功,即佛氏之“常惺惺”亦是常存他本来面目耳。体段工夫,大略相似。但佛氏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便有不同耳。今欲善恶不思,而心之良知清静自在,此便有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则已涉于思善”之患。孟子说“夜气”,亦只是为失其良心之人指出个良心萌动处,使他从此培养将去。今已知得良知明白,常用致知之功,即已不消说夜气;却是得兔后不知守兔,而仍去守株,兔将复失之矣。欲求宁静欲念无生,此正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病,是以念愈生而愈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辨,更有何善何恶可思?良知之体本自宁静,今却又添一个求宁静;本自生生,今却又添一个欲无生;非独圣门致知之功不如此,虽佛氏之学亦未如此将迎意必也。只是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即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今却欲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是佛氏所谓断灭种性,入于槁木死灰之谓矣。
修行之法,所识不同。以良知镜照所思所念,觉其有误而迅速格除掉。那么,恶念就会慢慢减少。
修身养性,守心净口。
佛教似乎是低层人员为主,儒家大多是社会管理者
好
认同您所讲儒释侧重点不同的说法。
良知是宁静的,却也是生生不息的。
感谢老刘😊
谢谢老师讲解,感恩有你
老刘说心学 回复 @慎独自律有加: 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