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后,她如何一步步成为“余华的学生”

辞职后,她如何一步步成为“余华的学生”

00:00
12:06

叶昕昀,一个成长于云南小县城的普通女孩,经历了考研失败,辞职二战考研,上岸,读文学创作,开始写第一篇小说,得到余华的肯定,发表第一篇小说,售出小说的电影版权……

在这期间,叶昕昀曾数次崩溃,体重飙升,“报名确认时拍的照片堪称这辈子最丑”;后来她成为余华的学生,她的作品获得了余华、莫言、苏童等名家指导,近期,第一本小说集《最小的海》也与读者见面,“余华作序”“莫言、苏童推荐”,叶昕昀的名字,开始伴随着一些耀眼的光环出现。

光环背后,她的创作并非一条坦途,叶昕昀坦言,这其中有许多命运的偶然,“我们无法渴求命运对我们仁慈,但我们终归知道,自己能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点什么,付出怎样的代价。”

以下为余华、叶昕昀师生的自述。

/给叶昕昀的写作课 /

余华,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19年3月,我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有两个硕士研究生已在等待我这个导师了,其中一个是叶昕昀。叶昕昀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不怎么说话,一副冷眼旁观的表情,即使在微信群里讨论某个文学话题时也不发言,只是在结束时会发上来一句“谢谢老师”,这也是跟在其他同学的“谢谢老师”后面。

她第一次给我私信是想考博,理由是继续学习写作。那时候我对她文学方面的才能不了解,没有读过她的作品,也没有听过她对文学的见解。我回信说欢迎报考,没有录取的话不要生气。可能是意识到应该让我这个导师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她给我发过来三个短篇小说,有两篇收录在这个小说集里,《孔雀》和《乐园》。另一篇《慈航》没有收入进去。

叶昕昀是一个对自己的写作和作品有些刻薄的人,我们在讨论这个小说集的目录时,她不想把《慈航》和《乐园》收入自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她觉得这两篇小说不够优秀。我觉得可以放弃《慈航》,因为《慈航》与整个小说集的风格有冲突,但是《乐园》应该在里面。

叶昕昀小说集《最小的海》目录

《孔雀》可以说是叶昕昀的成名作,是我读的叶昕昀的第一篇小说,是她建议我先读《孔雀》。我读完后很惊讶,这不是学生的习作,这是一个成熟作家完成的一篇优秀作品,尽管小说里还存在些许不足,但是足够令我满意了。

我把《孔雀》发给莫言,请他读一下。我给莫言的微信里说我们学生的作品普遍缺少烟火气,这篇《孔雀》有烟火气。莫言很快读完,他很欣赏这篇小说,他认为小说还有上升的空间,应该好好修改一下。我和莫言准备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与叶昕昀讨论《孔雀》,我们国际写作中心其他老师知道后,不同意只是我们三个人讨论,应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于是有了后来的写作指导工作坊,给一个又一个学生的作品开讨论会,我们开的不是表扬会,是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不足,这有益于他们的成长。

我把叶昕昀修改后的《孔雀》发给苏童,苏童读完后给我电话说写得好,他的声音很高兴,为我们有这样优秀的学生高兴。之后,《孔雀》在《收获》杂志的青年作家专辑里重点推出,叶昕昀因此崭露头角。

《雪山》是一篇让我吃惊的小说,初稿是另外一个题目,叙述是另外一个方向,我当时告诉她,我担心她的写作可能因此走上弯路。她思考了几天后将这篇小说搁置下来,去写其他的,直到准备结集出书的时候,才把修改稿发给我,我当时琐事缠身,没有认真读,只是看看叙述的方向是否修改过来了,看到改过来了,告诉她可以收进小说集了。这次认真重读后,十分吃惊,远超我的预期。我读到的是锋利精准的描写,貌似平凡实质强劲的对话,故事充满张力,直指人性的深处。

《最小的海》和《日日夜夜》可以放到一起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故事,各自的人物也不同,但是两个叙述指向一个方向。我在她最初发给我的《孔雀》和《乐园》里,已经看到了她写作的这个方向,当时是隐隐约约,经历了《河岸焰火》《午后风平浪静》《雪山》,包括《周六下午的好天气》,逐渐明显起来,到了《最小的海》和《日日夜夜》的时候,可以说是一览无余了。那就是叶昕昀擅长刻画畸形的人性,不是那种表面的变态的畸形,而是深入到人性深处的畸形。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日日夜夜》比《最小的海》更为深入。她是怎么做到的,我想这是她拥有了十分有力的叙述,娓娓道来之中让我们的阅读心神不宁。

这几年来,作为叶昕昀的导师,每次阅读她的新作都是一次新的体验,我不知道她接下去的写作里还能爆炸出什么能量,她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写下去才知道。

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叶昕昀每次的写作恍若一次不归之旅,像是《河岸焰火》里的女人,抛弃女儿走上了不归路,谢天谢地的是,女人最终还是回到了女儿那里。叶昕昀每次的写作也是如此,最终还是回来了,因为写作对于叶昕昀是自我解放,一次又一次的自我解放。

/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事情 /

叶昕昀,青年作家作家

我一共考了两次北师大。

第一次考的时候,我不敢太冒进,害怕一下子跌太狠缓不过来,于是选择折中的方式:边工作边备考。晚上下班后回到出租屋复习,上班的间隙偷偷背单词。初试分数线出来以后,我距离当代文学方向的复试线还差六分,但却刚好达到文学创作与批评方向的复试线。

第一次考研虽然宣告失败,但这个分数给了我信心,我决定辞职备考。我心里有过最坏打算,要是考不上就重新去找工作。为了增大进入面试的机会,第二年我选择报考的是文学创作与批评。备考过程很艰辛,其间数次崩溃,体重飙升,报名确认时拍的照片堪称这辈子最丑。考政治和英语的前一夜我只睡着了两个小时,第二天下午专业课考到一半我开始发烧。过程一波三折,好在结果如意,我初试分数排名专业第三,顺利进入复试名单。

2018年初,在准备复试的时候,我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小说创作”。我在复试前两个月的时间里赶出七八万字的东西。面试完以后我去国子监闲逛,中间得知被拟录取。我哭着给爸妈打电话,告诉了他们这个消息。那时候我想,我终于得到了一次命运的眷顾。

叶昕昀 图据新经典

到了研二下学期,毕业的压力开始逼近。那时身边的同学陆陆续续有了可见的创作成果,我开始焦虑,甚至暗自劝自己放弃,觉得自己也许并不具备那样的才能。

但没有真正尝试过的事情,又何谈放弃。于是我决定试一试,看自己能不能把小说写出来。就是那个时候,我翻出了一年前在文档里写了一半搁置的草稿,静下心来,花一周时间完成了它。那篇小说就是《孔雀》。接着我又尝试了和《孔雀》不同类型的写作,写出了《乐园》。我试着把那两篇小说投给了两个文学比赛,但杳无音信。

2020年9月,我进入研三,那段时间我写了很多日记,大多都是再次袭来的迷茫和不确定感。几经考虑,我决定不找工作,准备各处申博,想再给自己几年时间。

11月,北师大博士招生目录发布,余华老师那年开始招收文学创作方向的博士生。余华老师是我硕士期间的作家导师,我虽然有他的微信,但从来没有给他发过自己的小说,害怕不成熟的作品对他来说是个负担。

我第一次给余华老师发微信私聊,说的就是我想考他的博士。我把《孔雀》和《乐园》发给了他,两天后他回复我,“你不用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小说,你这方面已经成熟了”,“你是没有发过小说的小说家”。

2018年11月,刚入校选作家导师的时候,我因为“捡漏”而如愿选到了余华老师。2019年3月我第一次见到他,那时他已经正式调入北师大,我跟他合了影,还发了朋友圈,配的文案是:“最喜欢的作家成为你的导师是什么样的心情。”

叶昕昀 图据新经典

如果是现在,我未必能成为他的学生。在既定的规则里,热门的老师总是属于好的学生,一开始,我并不属于他们眼中有资质的好学生。是余华老师先看到了我。他看到了别人眼中没有看到的那个我。

我如此感激和尊敬余华老师,因为,他仅仅只是觉得一个学生有才华,就愿意竭尽所能地去帮助他。不只是他自己的学生,如果余华老师在任何一个青年写作者身上看到了他所赞赏的东西,他都愿意慷慨地给予鼓励与支持。在这个功利的社会里,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那样纯粹的情感和不求回报的给予,他常常跟我说:“你写好小说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我也常常跟余华老师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您更好的老师。”

确定申上余华老师的博士后,我又多了几年可以专心写作的时间。我当时跟自己说:再给自己三年时间,看能不能写出来。

2021年2月过年前,我写了《河岸焰火》。6月,我写了《午后风平浪静》。11月,我写了《标本》。2022年2月,我写了《最小的海》。4月,我写了《周六下午的好天气》。11月,我写了《日日夜夜》。

叶昕昀 图据新经典

在小说写作中,导师对于学生最大的意义,我想就是在学生的写作走偏的时候,老师会把他及时地拽回来。有时候我会跟余华老师“叫板”,觉得我的方向没有问题。余华老师总是说:“你要相信我的感觉和判断。”等过几个月我再回头看,自己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我就默默把小说改好,重新发给老师。这本小说集里的每一篇都在余华老师这样的注视下完成,作为学生,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事情。

我常常跟身边的朋友说,在我过往的人生中,我的失去总是比得到多得多,这让我对于命运偶然的垂怜总是感到惊诧。所以即使时至今日,我也依然不确定我能在写作这条路上走多久。我只知道,如果我有想写的东西,我就会写下去。而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因为写作而得到内心的充盈,那我就离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