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脱心理学》的原因

谈《解脱心理学》的原因

00:00
05:35
《解脱心理学》
作者济群法师
为什么要谈“解脱心理学”这样一个题目?
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解脱是佛法修行的核心,不仅声闻
乘以解脱为究竟,菩萨乘同样要追求解脱。不同只是在于,菩萨还要进一步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修行就是对解脱的延伸和圆满。那么,怎样才能解脱?说到解脱,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概念——开悟,或顿悟。既然是顿,似乎是刹那发生的,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事实上,顿悟也是相对的,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某个特定时刻出现的爆发点。在此之前,必须有渐修的铺垫 ;在此之后,还要继续悟后起修。所以,修行是一条路而不是一个点。在南传的阿毗达摩和汉传的《大乘百法明门论》(以下简称《百法》)中,都为我
们指出了迈向解脱的心理过程。了解这些心理,遵循解脱之路,解脱就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其次,现代人对修行的认识偏于事相,往
往只关注自己拜多少佛、诵多少经、打多少坐,或是做多少和佛教相关的善行。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我们要知道,修行的关键在于用心。如果用心错了,就像偏离方向,再怎么做都是南辕北辙。事实上,不少人虽然修了很多功课,做了很多义工,却是带着贪嗔痴在做,所做反而成为我执和名闻利养的增上缘。正如《楞严经》所说 :“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因为沙子不是饭的因,所以无论忙多久都煮不成饭。
心灵世界由各种成员组成,当凡夫心出现
时,我们能不能马上认出它?如果没有学过《百法》,很可能会混淆,就像佛经说的“心中不明,认贼为子”,把贼当作自己的儿子,以他为至亲,处处顺从,结果财产被偷光,家业被败尽。
修行也是如此,因为不识凡夫心,听从凡夫心,所以给生命带来无尽麻烦。探索心灵世界,尤其是关于解脱的心理因素,就是帮助我们学会如何用心。

第三,印度文化关注的重点是轮回和解脱,各种宗教都会对此作出解读。佛陀最初说法,也是围绕四谛法门,揭示了轮回和解脱两重因果。这和印度其他宗教的关注点相同,区别在于,佛陀对轮回和解脱的因果有不同诠释,告诉我们 :究竟什么是轮回,怎样才能解脱?我们知道,学佛要发出离心,要走出轮回,走向解脱。如果仅仅从字面理解,好像轮回是某个地方,解脱则是从这里到达那里。所以说到出离心,有人会将此等同于出家,担心马上要放下感情、家庭、事业,甚至因此而不敢学佛。
其实佛法所说的出离,重点是出离内在的迷惑和烦恼 ;解脱,则是由开启智慧,解除迷惑和烦恼的束缚。佛法自古就被称为心性之学,简称心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心理学”。我们知道心理学有不同流派,如果要给佛法加个定义,就应该是“解脱心理学”。那么,它和世间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哪里?从世间心理学来说,正常的贪嗔痴并不是问题。因为心理学是立足于凡夫人格,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贪嗔痴,所以它的关注点不在于此。只有当人们过分地贪或嗔,引发焦虑、忧郁、躁狂等异于常人的症状,且自己无力扭转时,才是心理学致力解决的。
但从佛法的角度看,贪嗔痴本身就是问题,是一切心灵病毒的源头,又称三毒。我们之所以是凡夫,是轮回的重病患者,正是被这三种病毒所染污。所以佛教不仅要解决异常的心理疾病,还要从根本上断除贪嗔痴,否则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生死和轮回。

那么,解脱心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