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华中:并入山东后,除了粟裕,为何其他领导人全成副职

消失的华中:并入山东后,除了粟裕,为何其他领导人全成副职

00:00
12:32

【内容来源于读者投稿】

粟裕是解放战争时期表现最为突出的高级将领之一,而他所在的华中军区在解放战争初期也是威名赫赫。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却在整编后除了粟裕,几乎所有高级领导人都成为了副职。

华中军区成立于1945年,由新四军组成,解放战争开始后,这支部队一直奔赴前线作战。在粟裕的带领下,华中军区屡获战功。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华中军区内也是人才济济。

那么,为何在并入山东后,主要领导人都成担任副职?部队合并后,粟裕又为何能脱颖而出?

军区合并

1947年1月,华东野战军成立。至此,华中军区番号不复存在,与山东野战军完成合编。两支部队合编的主要原因是山东与华中的战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直以来,两支部队属独立编制、独立指挥,自从全面内战爆发后,战略上的相互独立状态无法满足作战指挥要求。苏中、苏北、山东同处华东地区,面对敌人数倍的兵力优势,军事压力极大。

两个野战军如果不合并,华中部队将岌岌可危,山东野战军也面临着危机。为了避免陷入被动状态,两支部队整编是最佳方案。其中,华中作为前线,要有足够的纵深转移野战军,而山东则需要华中的前线掩护,完成战争动员工作。两大野战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合并,是因为陈毅与粟裕的部队早在抗战时期就多有配合,且配合得相当默契。

成立华东野战区后,高级领导人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由陈毅来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担任副司令员。所属部队共整编为12个纵队。此次整编华中方面,除粟裕外,其余华中方面高级领导人绝大多数都担任副职。

消失的华中

事实上,华中军区也是人才济济,华中军区高级领导人包括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粟裕和张爱萍,政委邓子恢,副政委谭政林,参谋长刘先胜,副参谋长张元寿等。

但是,两大野战军整编后,这些曾经华中方面的高级将领却大都担任副职,或者直接退居到后方,做起后勤工作。

司令张鼎丞以华中分局原常委的身份进入到华东局担任华东局组织部长,此后一直致力于政界,并未再担任过军事领导职务。政委邓子恢也卸下大部分的军职,担任华东局副书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也一直在后方工作。

山东方面军在合并后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还要追溯到1946年,当年,山东与华中都面临着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如何制定战略,华中、山东两方面军各执己见,山东方面军认为应保卫山东老根据地,华中则更关注巩固苏中成果,避免苏中再次落入国民党手中。两方意见各有侧重,却又不能相互说服。

此时的陈毅可谓心急如焚,既要全面指挥作战,又要反复往返华中军区、山东野战军两大部队。从两方意见来看,山东方面的意见较为统一,最终,毛主席做出最终决断,认为山东在国民党军战略构想中有着更重要的地位。毕竟,山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抗日根据地,也是新四军、八路军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心。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是一次伟大的实践,更是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根据地点。

山东部队在过去的战斗中积累了大量而丰富的经验,是军队的中坚力量,但华中野战军则相对年轻,虽然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具有强大的战斗能力,但总体上来讲,山东更重要一些。所以,如果将两部队整编起来,就能各自发挥作战优势,并形成作战合理,更好地抵御、应对国民党的进攻,加快地区的解放。

所以,毛主席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采取山东为主,华中为辅的原则。这一决定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以及军事需求所做出的重要决策,是为了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和作战水平,包围解放区,集中有生力量抵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进一步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

毛主席的这一决策对后续高级领导的配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毕竟,以当年的军事力量,无法保全两个战略方向,两相衡量后,只能保山东。在明确了战略重心的情况下,人事安排上也要有所侧重,华中军事领导多为副职,主要工作放在辅助性工作上,所以多数的领导人开始转为副职,也合情且合理,符合当时的发展需要。

两大军区的合并既是军事决策的结果,也是毛主席战略定位的重要抉择。虽然华中区的领导人担任的是副职,但却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除此之外,这些华中高级领导人中,粟裕、张爱萍以及张震等在军区合并后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中,粟裕的军事作战指挥能力得到了毛主席的极大认可。苏中七战七捷就是粟裕最经典的战例,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天赋,为解放战争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粟裕看上去一脸书生气,但打起仗来仿佛变了一个人,粟裕是出了名的敢打险仗的将军。多次创下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然而,粟裕却并非有勇无谋之人,作战看似凶险,但却是建立在多战局的强大把控制上。

解放战争中,粟裕更是发挥敢打敢战的特点,粟裕善于把握敌我情势,并作出系统性、层次性分析。因此而被称为“常胜将军”所谓善用兵者多善驾驭士气,粟裕打仗前永远气定神闲、沉静刚毅。这也是他屡屡打胜仗的最重要原因。

军事天才粟裕

一场宿北战役直接打出了粟裕的将军威望,同时宿北战役也是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场胜仗,是陈毅与粟裕的默契之战。

多年以后,粟裕曾经这样形容这场战役:最紧张的三大战役之一。宿北战役共歼灭敌军一个师和一个团,而解放军仅伤亡1万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将士的士气,解放军华东地区的被动局面扭转,并积累了大规模战役的作战经验。

1946年12月,国民党派出第69师和第11师分别进攻新安镇和沐阳。粟裕拿到地图后,开始认真细致的研究起来,他反复分析国民党这两支队伍的动向。他很快发现敌军意图,经过侦查后发现第69师完全是一个杂牌军,作战指挥能力根本不值一提,粟裕找到了战役的突破口。于是,他决定先对69师进行阻击,一旦歼灭69师,敌军第11师也就不足为虑了。

粟裕将部队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为突击监视、阻援两个部分。

以24个团组成突击集团,集中兵力向中央突破,再以28个团负责监视和阻援,避免其他三路向敌军69师增援。粟裕下令部队隐蔽,出其不意向69师发起猛烈进攻,直接切断69师退路,对其形成包围圈。随后,陈毅集中24个团的力量向69师发起突袭,战斗正式打响。战斗还没打多久,69师就已节节败退,只得向11师求援。然而,此时69师已无法与11师联系,叶飞早以切断了69师的所有退路。

敌军69师师长已是困兽之斗,绝望之下决定利用火力优势发起最为疯狂的进攻。敌人炮火的猛烈攻击下,解放军伤亡惨重,尤其是叶飞带领的第一纵队,但却无人退缩。最终还是牵制住了敌军,赢得了主动地位。

敌军69师虽然已不足为虑,但敌军11师依然是一支精锐部队。陈毅、粟裕带领的解放军第8师占领峰山制高点后,敌军11师奋起反抗,几轮战斗后,虽然抵制住了敌人的进攻,守住了阵地,但伤亡却十分惨重。

粟裕决定将第8师撤下来,避免有生力量不断消耗,陷入被反包围的境地。此时,战场上就只有叶飞的第一纵队苦苦支撑。司令部参谋长担心第一纵队的安危,给叶飞打去电话,要求其撤退。但叶飞却认为此时撤退,之前的牺牲都浪费了。

再三权衡后,叶飞决定继续执行战斗。最终,第一纵队拿下高家洼,并协同第二纵队、第九纵队完成69师主力分割包围,并展开逐点歼灭。69师师长戴之奇自杀,剩余高级将领全部被生擒。

这一仗是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的第一次配合之战,在多部队的巧妙配合下,最终取得了宿北战役的胜利。

粟裕用兵如神的军事才能也再次得到肯定,毛主席也十分喜爱粟裕,曾多次称赞粟裕:指挥正确,灵活勇敢。

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成就以及高超的军事作战指挥能力是他成为华东野战军高级指挥官的资本。粟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将军之一,值得后人给予最大的敬仰与尊重。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