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垃圾不够白菜来凑,“创造垃圾”为哪般?

快评丨垃圾不够白菜来凑,“创造垃圾”为哪般?

00:00
03:37

用新鲜的白菜冒充厨余垃圾,既走向了形式主义,也背离了垃圾分类的初衷

近日,网上热传一则视频称,北京海淀区的垃圾分类桶站,环卫人员将白菜剁碎充作厨余垃圾。对此,媒体从海淀区相关部门以及中关村街道等有关渠道获悉,目前查明,此事系某公司工作人员为完成当月厨余垃圾分拣任务,将公司内部食堂的白菜充当厨余垃圾进行处理。

垃圾不够,白菜来凑,看着鲜嫩翠绿的白菜碎了一地,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浪费,接着是心疼,然后是质问:何以荒唐至此?

这也难免让人想起,一些地方的一线工作人员为了完成某些任务,在没有垃圾的地方故意丢一些垃圾,然后对着镜头表演“捡垃圾”,并拍照或视频留作完成任务的证据。有些时候,“制作现场”的一方和验收的一方甚至心照不宣,不问过程,只看结果,似乎这样就各自安好,皆大欢喜了。

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荒诞行为折射了机械的绩效考核和畸形的工作心态。垃圾分类本是好事,也是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惯常做法。这几年,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这首先有利于保护环境,也可以让企业和居民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打造更加舒适干净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只是,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工程,需要每一个环节的责任人都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打折扣,也不弄虚作假。用新鲜的白菜冒充厨余垃圾,既走向了形式主义,也背离了垃圾分类的初衷。

就这件事而言,还可以继续追问的是,谁制定、下达了这些指标化的分拣任务?在制定指标的时候,是否做了充分的调研,是否结合了相关餐饮企业和社区的实际?搞清楚这些源头性的问题,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的荒诞行为。

当然,指标任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一方面,相应的企业和个人在日常执行的过程中,是否按照要求真正做到了分类,是另一方面。政策层面的问题要在政策层面解决,执行层面的问题要在执行层面解决,不能混为一谈,也都应调查探究清楚,然后对症下药。

“大桶有幸分垃圾,白菜无辜做厨余。”或许,在环卫工人看来,他也有着自己的无奈和窘境,但从常识和珍惜粮食的角度出发,这种行为必须得到制止。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都不能把垃圾分类只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而是要认识到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将其养成一种经营上的规章制度、生活中的良好习惯。

据报道,事件发生后,当地街道已约谈涉事公司,责成自查整改,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并要求对辖区内所有社区进行排查。希望这种举一反三,不仅横向展开,也向纵深处反思:究竟为什么要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为了谁,又该如何科学地贯彻垃圾分类?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