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小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快没了”登上各平台热搜。原因是山西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引发众多家长共鸣。
据介绍,近日,山西晋中一名老师发布视频,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7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即使是20分钟的大课间,校园里也空空荡荡。
此事一出,立即引发网友热议,许多家长对此深有体会,表示“早就想吐槽了”。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公办小学,“老师说了课间不能下楼,也不能跑跑跳跳,甚至还不能大声说话”,还有网友反映,因为坐的时间过长,“好几个班都有腰椎有问题的学生”。
课间不能出教室,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作为校方来说,也有苦衷,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管理起来轻不得、重不得,如果有孩子在学校因为磕磕碰碰受伤,家长就要找学校麻烦,甚至会兴师动众来扯皮。学校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初衷,宁愿课间多些安静,少些热闹。
课间时间原本是用于调节学习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可以在身心上得到放松,有网友回忆起了当年的“课间10分钟”:走廊里说说笑笑的有,扎堆吹牛的,有在一旁安静晒太阳的,还有练立定跳远的,有玩顶拐拐的,有摔纸牌的,有踢毽子的,大家各得其乐,玩得不亦乐乎。那时就盼着下课,盼着“课间10分钟”。
可以说,快乐的“课间10分钟”是“课堂45分钟”的动力之源,如果“课间10分钟”形同虚设,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容易让人产生对学习的疲劳与厌倦。
“课间10分钟”的休息也就必不可少,为此,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
另外,教育部等五部门共同出台的《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规定:学校不得为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课间活动、体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虽然有明文规定,可有的学校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因为怕出事,就尽可能到处设“防火墙”,以避免出事。于是乎,“课间10分钟”除了明令不能跑跑跳跳外,还通过以拖堂与提前进教室的“技术性”手段来缩水,只剩几分钟,学生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够;“体育老师病了”也是最常见的梗,体育课因此改上文化课,或让学生自习;至于春游、秋游之类校外实践活动,就成了个传说。
学校担心学生受伤而减少学生的活动时间,只会造成学校教育功能的缺失。为了安全而“一刀切”肯定是不可取的,堵不如疏的道理都懂,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系铃人又不仅是学校,还包括家长以及其他的社会因素。
千方百计地保障学生安全,这是应有之义。然而,对于因正常文体活动导致的正常磕磕碰碰,各方也应该正确看待,相互理解与体谅,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也许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别为了安全搞“一刀切”,把孩子应得的快乐给切掉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