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9月17日,由上海京剧院编排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在中国大戏院举行了第一次公演,不仅获得了党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也在群众中收获了超高的口碑。
剧中的主演在首次公演之后,立即火遍了大江南北,尤其是“常宝”的扮演者齐淑芳,更是以扎实的基本功和独特的唱腔,一跃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炙手可热的后起之秀。
随着齐淑芳取得的成就越来越高,她的名气也随之水涨船高,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她已经成长为技压群雄的艺术家。
1988年5月,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接到了美国方面的演出邀约,齐淑芳携30多名演员远赴美国参加商演,在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演员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当时,国内的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美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远超国内。为此,齐淑芳等一众演员都认为,只有留在美国才能弘扬国粹艺术。
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以齐淑芳为首的30多名演员,在演出结束后不顾祖国和亲人的召唤,执意留在美国继续发展事业,这就是震惊国人的集体“滞美不归”事件。
1944年,齐淑芳出生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后来一直从事律师行业。她之所以能在戏曲方面,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还要归功于她的兄嫂。
齐淑芳的哥哥是上海京剧院的副院长,而嫂子张美娟则是著名的武旦演员。齐淑芬从小在兄嫂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毅力。
张美娟每次训练齐淑芳时,都害怕她年龄太小坚持不下来,可是令她深感意外的是,齐淑芳不仅不怕苦、不怕累,而且还对戏曲表现出了超高的悟性。
后来,在大嫂的安排下,年幼的齐淑芳获得了很多登台演出的机会。而她一板一眼的身段和浑厚有力的唱腔,很快就获得了观众的满堂彩,这也坚定了齐淑芳学习戏曲的决心。
为了让齐淑芳在戏曲方面有所成就,大嫂张美娟建议她报考上海戏曲学院,齐淑芳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这所戏曲殿堂。
在齐淑芳16岁那年,她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转折,由她主演的《三战张月娥》,受到了毛泽东的深切关注。
看完这出戏剧之后,毛泽东认为这出戏过于老套,还有就是三个男人打一个女人,不符合男女平等的新气象。于是,在他的建议下,结局改成了“降伏讲和”。
1960年,齐淑芳在北京吉祥剧院,再度出演了这部戏剧,结果引起了巨大轰动。此后,这出戏在民族文化宫上演时,周总理亲自到场观看,并认为齐淑芳将来必然大有作为。
京剧大师梅兰芳也对齐淑芳赞誉有加,他曾在看完齐淑芳演出之后,指着她连续说了两次“后起之秀”,这也让齐淑芳的名气和身价倍增。
齐淑芳身为上海戏曲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成为了青年京剧团和京剧院的台柱子。在戏曲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她身为国家重点培养的戏曲演员,经常率团出国演出。
在这个过程中,齐淑芳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开阔了眼界。在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她也收获了一份令人羡慕的爱情。
《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总指挥龚国泰,对齐淑芳可谓一见倾心,二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走入了婚姻殿堂。本以为他们可以白头偕老,可是后来发生的变故,却彻底打碎了这个梦想。
期间,齐淑芳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了“小常宝”一角,她也因此一炮而红。此后,这部现代京剧不仅在国内引起了一股京剧热潮,而且也在海外打响了名气。
1988年,45岁的京剧大师齐淑芳,收到了一份来自美国的商演邀请,她凭借多年的出国演出经验,认为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会。
于是,在齐淑芳的带领下,30多名演员远赴美国。《智取威虎山》剧组在美国的演出十分成功,当地华人和老外都对这部戏剧十分推崇。
而这也仿佛让齐淑芳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她在没有通知任何人的情况下,私自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留在美国继续推广京剧事业,而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其他演员的支持。
齐淑芳和30多位演员,放弃了国内的家人,决定留在美国,而她们的做法却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被扣上了一顶“叛国”的大帽子。
即便齐淑芳众人在美国初期,无论生活还是事业都遇到了严重挫折,可是却没有人想过要回国。就这样齐淑芳等人背负着骂名,在异国他乡奋斗了多年,终于让事业走上了正轨。
2001年,齐淑芳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她终于实现了将京剧推上国际舞台的夙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