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形成了全新的工作格局,一边是以周总理、叶剑英为代表的老革命,一边是以江青为代表的文革势力,毛主席也因此谋划了新的政治格局。
其一,老一辈革命家主持党、政、军工作。
其二,文革势力继续捣乱和破坏。
如此相互制衡的布局,是毛主席在林彪集团覆灭后经过反思得到的结论,源于此,也就有了文革后期一系列干部政策的落实行动,尤其是全军175位被打倒的高级将领全部得到“解放”,也得以重新回到领导岗位,周总理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其实,从文革开始到干部政策落实,还有一位中央领导人经历了五味杂陈的心路历程,他正是毛主席。
文革初期,他一度认为老干部已经跟不上形势,通过文革培养和发掘新人也就成了他甄选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源于此,也就有了王洪文等人政治地位的迅速窜升。
即便如此,客观事实还是逐渐让毛主席意识到,这些政治新秀并没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方法、老道的经验、宽广的格局,一味地蛮干、造反是无法引领新中国走向更高巅峰的。
与此同时,在周总理的多方斡旋下,老革命们在文革中遭到压迫所表现出来的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越发得到毛主席的关注,事实证明,历经战火淬炼的家国情怀才最经得起考验。
只不过,当时的毛主席还没有彻底放弃文革势力,而老革命们与文革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变得越发水火不容起来。
开篇提到的新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说明毛主席已经开始重新重视曾与他并肩作战的革命同仁,诸多往事都促使毛主席对于文革以及政坛新秀们的态度和看法越发趋于客观。
1973年12月12日,毛主席在住地书房召开政治局会议,此时的他在突发心梗后变得很是虚弱,可对于国家大事依旧了如指掌。
“军委不议国,政治局不议政,以后改了吧,你们不改,我就开会,到这里来。我毫无办法,我无非是开个政治局会,跟你们吹一吹,当面讲。”
在深谙斗争哲学的毛主席看来,一些大军区司令员在一个地区坐镇20年之久,难免出现消极因素,为了防止林彪篡夺政权这种恶性事件的再度发生,他提出了“决不允许枪指挥党”的理念,随即部署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
会上,毛主席正式宣布对调命令,而他也想借此机会助推王洪文在将帅们面前树立一点威信,由此,他便委托王洪文开始点名,极为戏谑的一幕就在此时发生了。
在当时的老革命眼中,王洪文就是一位缺乏政治头脑的花花公子,靠造反起家、坐火箭窜升上来的他根本就是不知深浅,只见他接过花名册便大大咧咧地点起名来。
“许世友!”
全场无人应答,王洪文一抬头就看见坐在一旁的许世友脸色铁青,望着天花板,根本没有理会他的意思,甚至在心中暗暗骂道。
“娘的,许世友的名字是你喊的吗?你坐政治火箭行,领导军队不行!”
要说两人还曾在上海一同喝过酒,可王洪文没想到许世友此时一点面子也不给她,索性壮着胆子又点了一次。
“咚”的一声,只见许世友非但没有应答,反而将茶杯往茶几上一磕,发出巨大的响声,十分鄙夷地怒视着王洪文。
可想而知,点名最开始,王洪文就遇到了巨大阻力,即便他敢继续点下去,其他老革命也未必会买他的账,源于此,他也只能用求助的眼神看向毛主席。
对于全场老革命们的如此反应,毛主席自然是心生不悦的,可他也清楚“形势比人强”的道理,最重要的是,王洪文的确难堪大任,也难以被老革命们信服。
这一次的王洪文算是尝到了大军区司令们的厉害,好在周总理恰到好处地出面救场,只见他拿来花名册,看也不看便熟练地点起名来。
“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
只听现场这些“封疆大吏”们纷纷响亮地回应着,没有丝毫的迟疑,好似沙场之上的点兵点将,在此之后,周总理又代表毛主席正式宣布了八大军区的对调命令。
更加令老革命们振奋的是,当天的毛主席还对刚刚复出的邓小平进行了更加重要的任命,全面主持政治局日常工作,这项任命恰恰让文革势力这边的政治局委员们气得直跳脚。
会议最后,毛主席建议在座的政治局委员们齐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此举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希望全党、全国步调一致,尤其是身处权力核心的政治局成员们。
都说“对一个人的失望总是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毛主席对于王洪文的态度转变也是如此。
在这场政治局会议之后,王洪文依旧身处中央权力核心,尤其在周总理病重住院之际,毛主席还委托他全面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可惜的是,身为副主席的王洪文,即便党内地位、排名都高过江青和张春桥,可他对于文革势力却是亦步亦趋、狼狈为奸的存在,多次遵从江青授意到毛主席面前告黑状,这都引发了毛主席的不满与失望。
直到1975年6月,一方面不被老革命们待见,一方面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无法摆脱江青、张春桥控制的王洪文,只能迎来被毛主席抛弃的结局。
所以说,当年许世友公然在会议上给王洪文难堪,也是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毛主席谏言,事实证明,老革命们才是新中国的灵魂与领路人。
在这次会议上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上讲了哪些话?由于一些原因,笔者并未详细阐述。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