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10月19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山东青岛啤酒三厂有一名工人爬进原料仓小便,短短一天时间就上了热搜。10月20日上午,也就是视频发布的第二天,大皖新闻的记者根据网传视频的情况,对山东平度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的工作人员进行采访,但并没有得到可靠答复,只是说,已将网传视频情况汇报到市一级管理局来处理。
接着,当天晚上8点左右,青岛啤酒官方微博紧急发布了情况说明。内容主要有两条关键信息:第一,青岛啤酒公司已经第一时间报警,配合公安机关的介入调查;第二,涉嫌小便的同一批麦芽已全部封存,不再使用。平度市市场监管局官方微博也紧随其后,发布了大致相同的说明。
10月23日中午11点左右,哈尔滨日报引用发布的最新消息显示,有公司内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媒体透露,视频中小便人员和拍摄者都是外用员工,拍摄场地不是青岛啤酒原料仓库,而是一个露天公众场所。24号消息表明,这个露天场所是卸货的地方,拍摄者与疑似小便的相关人员,已经被平度市公安局控制。不过,目前拍摄者将视频上传网络的动机还不清楚。
自事件发生当天到25日,青岛啤酒股票开盘就下跌,最低跌到75元,随后,跌幅开始收窄。整体上看,青岛啤酒面临着巨大损失。
而从法律角度看,假设视频中行为是真实的,显然损害了他人所拥有的私有财物,是违法的。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可以对当事人可以处5-10天不等治安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治安罚款;如果情节较重,治安拘留的时间是10天到15天,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而惩罚是轻是重,具体要看财物损失的金额。
反过来,如果事件是假的,也就是说,被拍摄者是故意与拍摄者合作,而且地点不是在啤酒厂,那么就涉嫌违法造谣。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造谣传播不实视频,情节不严重,不构成犯罪,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但如果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总的看来,作为消费者,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小便者本人究竟是什么动机才做这种事儿?即便惩罚他了,包括青岛啤酒在内的酒水企业们也不能得过且过,必须要拿出真诚的态度来,否则这种担惊受怕的心病一旦成了后遗症,康复起来可是难上加难。
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讲讲如今快餐化时代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的原因有什么?在这背后又牵扯出哪些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行业中,法律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基于这个背景,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酒水行业产业链及运作方式。
酒水行业拥有一套庞大而又复杂的产业链条,一环扣一环,互相通气儿才能转动起来。从顶端,也就是上游开始,这儿就像个大仓库,里面装满了制造酒类产品所需的粮食、水果等“食材”作为基本材料。同时,其中还包括了一些生产设备制造商和包装材料供应商。这些企业和供应商主要提供酿酒设备、瓶子和标签等必要的生产工具和包装材料,为中游的酒类生产环节提供支持和保障。
接下来是中游环节,这一环节就像厨房,负责把上游提供的“食材”做成酒类大餐。这次小便门事件中,主要牵扯的就是这个环节。最后是下游环节,这就像是个餐厅,负责把中游做好的酒类产品送到消费者面前,让人们品尝。这个环节包括储存、运输、销售等等,让消费者能够在各种场合享受到美味的酒水。
[1] 整个流程下来,我们能直观感受到食品行业的程序复杂性。小便门事件的发生之所以让大家强烈抵触,正是因为我们心里不禁会想到在中上游生产链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大众对整个行业产生了信任危机。
说到底,小便门事件虽然不是青岛啤酒公司的主动行为,但仍然暴露出了其监管出现的漏洞。就食品安全问题而言,除了这类意外事件,还可能存在制造商主动掺假、人为欺诈等更严重的行为。这是个长期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造假的手段也从物理造假到化学造假等层出不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年前,我国奶粉行业发展前景良好,其中,最受大家关注的标准之一就是氮元素的含量,这种元素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于是,在利益的驱动下,三鹿奶粉钻了科技检测的漏洞,将原本用作化学行业、氮元素含量极高的化合物三聚氰胺,添加到奶粉中。于是,在长时间食用三聚氰胺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大头娃娃”现象,此外还有导致婴幼儿肾脏损伤、尿道结石等现象,危及到婴幼儿的生命。
当然不仅仅是中国,海外依旧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2005年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当时部分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牛的饲料里造假,加入动物骨粉蛋白,让牛快速生长,导致疯牛病在英国爆发。这个事件引起全球消费者的关注和担忧,同时对英国农业和食品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再比如2014年,福喜集团的过期肉事件。当时有爆料称,福喜集团使用过期肉制品制作快餐食物,以次充好,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一时间大众对快餐业产生了信任危机、消费热情下降。不管是上述的食品安全的案例,还是前面谈到的小便门事件,无不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那么,食品安全问题,是现代才出现的问题吗?其实使用替代物品进行造假,绞尽脑汁耍心眼儿的行为,在历史上早就出现了,这种事儿往上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前后的欧洲大陆。
英国著名食品作家和历史学家比·威尔逊就曾在个人著作《美味欺诈》中,追溯了食品造假的历史。其中也有一个有关酒的案例,书中讲到,以葡萄酒为例,其提升酿造标准、打击造假现象的背后,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经过了长期斗争。1750年,大量变质的葡萄酒涌入法国,数量之多令当地的税务督察惊叹。但更令警察头疼的是,这些劣质葡萄酒是用来酿醋的,所以完全合法。造假者正是利用这一漏洞牟利,甚至还加入了有毒的一氧化铅来润色,赚取大量利润。对此,法国政府开始采用更现代的技术手段进行打击,一些化学家如现代法医学先驱——奥尔菲拉就研制出了9种检测方法。政府和消费者与食品造假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在利益的驱动下,时至今日,葡萄酒造假现象依然屡禁不止。
当然,食品造假不仅仅在于上述提到的既有事实,还有一些隐藏的担忧。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最近越炒越热的“预制菜”了。为什么呢?因为预制菜本质上与现做现吃的菜是有区别的,它可能牵涉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原材料问题。一些企业可能使用不新鲜、过期或劣质的原材料,如冷冻时间过长导致营养流失的蔬菜,或者添加超额的防腐剂,延长保质期,但短时间无法尝出来,无形之中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威胁。
其次是生产问题。生产过程如果没有严格遵循卫生标准和操作规范,可能会导致食品污染。然后就是运输和储存的问题。预制菜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冷链保护,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其可靠性不如新鲜的菜品。最后就是特别关键的问题:信息不透明。
公众之所以对预制菜进食堂表示怀疑,本质上就是这种菜产品可能没有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表等内容,消费者难以了解食品的详细信息,而且食堂本就是时常就餐的地方,为了身体健康,还是尽量不吃多次加工的食品。因此说到底,就是害怕预制菜造假。
比·威尔逊说过一句话:掺假食品,就好像贫穷一样,似乎永远都不离我们左右。贪婪是一切欺诈的源头,而贪欲是人类历史上永远都挥之不去的阴影。而面对这种遍布国内外的“贪欲”本罪,以及衍生的欺诈行为,要想让它们减少,目前最为有效的办法依然是颁布并执行针对性打击的政策。国家层面的法律是指导性的打击战略,具体策略的制定,尤其是执行,需要基层单位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定期向上级汇报。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引导食品行业完善规范细则,向大众公开,方便大众监督,使得食品企业的信誉与经济效益挂钩。这在网络现代化的今天看来,显得尤为必要。
总而言之,无论这次小便门真相如何,我们都要运用法律来惩治相应的责任人,打击食品造假或者故意抹黑食品质量、引发公众焦虑的责任人,这就是法律执行对于食品行业的意义所在。希望小便门事件得到妥善处理后,我们能够继续重视食品安全这一问题,减轻公众的担忧。
现在食品安全频出的原因是大家都有能拍照录像的手机,也有方便快捷的分享传播平台
钓鱼爱好者51 回复 @听友243564718: H
当你看到一个人朝原料尿尿的时候,他可能已经尿过无数次了。——五星级评论家
自相矛盾,前面说群众发小便视频到网上会被资本和国家单位造谣罪,3年以下,以后谁还敢监督
你们是活在平行世界吗?青岛小便的事情。证明了非员工,工厂外,卡车上。
有什么动机,就是想喝啤酒的人喝点尿呗
做食品行业真的要是有良心的人
这个事件挖根肯定能挖出大鱼
你说的话有威胁 有卑躬屈膝。
出事了就外用员工撇开关系
点击查收食品安全指南>>https://pages.ximalaya.com/mkt/act/90249cf56965edcc?utm_source=pi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