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重阳调查丨从每月发两元买药钱到村里建起老年公寓

乡村重阳调查丨从每月发两元买药钱到村里建起老年公寓

00:00
11:43

重阳节将至,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周台子村按照往年的惯例,给养老院的老人们准备了一份礼物。每年的这个时候,重阳礼物也成了老人们期待的事儿。

节前,村委会特意征求今年重阳礼物的建议,老人们反映,“前两年发了毛衣、外套等服饰,今年想要给老年公寓的床罩换新。”如老人们所愿,今年的重阳节周台子村给老人们每人送一件床罩。

地处燕山深处,位于滦河河畔,周台子村是个有2300人的小山村,但却是远近闻名的“幸福村”,在这儿的老年人住进了老年公寓,过着颐养天年的幸福生活。

“村里把最好的位置,留给了老年人。”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周台子村做了很多事,但最有意义的事,就是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养老问题。

在承德,提到周台子村几乎人人皆知,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与白血病抗争,带领村集体从欠债8万元,经过三十多年发展,累计资产超过8亿元,周台子村也成了最不像山村的山村。村里的104户老人住进老年公寓,水电费、取暖费、住宿费全免,每个月10日,还可以领取养老金。

养老金,从两元涨到上千元

周台子村的养老,是从两块药钱开始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的周台子村,村集体经济刚有起色。范振喜习惯到村卫生室坐一坐,当时就发现村里的老人,会因为买不起药犯难。那时候,村里人吃药无非就四种,胳膊腿痛浑身痛吃安乃近,干活干累了吃去痛片,脑袋疼吃头痛粉,发烧了吃普尔息痛。

只要不住院,常用的这四样药,一个月两块钱就够使。可即便是这样,面对村医开出来的两块药钱,老人要从口袋里掏零钱来凑,几分钱几毛钱的硬币,七拼八凑也不到两块钱,最后只能记账,有的甚至账也还不上。

范振喜心里不是滋味,那一年就下决心,先把老年人吃药的事解决了。“当时村集体经济有限,大的住院难题解决不了,但是可以从吃药开销做起。”

自1991年年底起,周台子村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都能收到一笔两块的买药钱,后来这笔买药钱逐渐涨到了30元、100元。现在,周台子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个月能领300元养老金,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领500元养老金,100岁以上的可以领1000元养老金。

村集体为老百姓做的事,村民看在眼里。一次偶然,范振喜走到一处路口,还没拐弯,就听到村里的老人在墙根处聊天,“没想到咱们选出来的小村支书,还真行,这几年村里变化真大,现在买药的钱也有了。”

那一年范振喜29岁,听到这样的评价,他没好意思继续往前走,“做这些事不是在作秀,是想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做事。”

过去周台子村村民分散居住,七个自然村分布在两条沟里,村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范振喜一家住在第五生产队,离现在的周台子村还有3里多地。1987年,范振喜当选村支书后,通过回收矿产公司,发展村集体经济,村里改建了房屋,原来分散的村民住在了一块,集中上了楼。后来,村里修建了老年公寓。

百岁老人,住养老院十多年

从空中俯瞰,周台子村呈条状,分布在滦河和燕山山脉中间的平地上,从G112国道向对岸眺望,红的、黄的、蓝的楼房鳞次栉比,硕大的周台子村牌坊屹立。现在进村的桥已经有三座,过了村中心那座桥,就是老年公寓大楼,六层高的建筑,可以容下百余位老人居住,单套公寓有五六十平方米,每间都是落地窗,自带厨房、卫生间和家具。

“当时村里在建老年公寓的时候注重安全问题,老年人住的房子,装修用料和家具绝对不能出现甲醛问题,选的都是实木家具,而且都是朝南的阳面。”范振喜说。

在老年公寓的门前,老人们围坐,打麻将、收拾菜地、聊家常,勾画出一幅悠闲的老年生活图景。今年103岁的宫殿信,已经在老年公寓住了14个年头,他也是第一批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下午太阳好的时候,宫殿信喜欢坐在床边晒太阳,静静地看着窗外街道上人来人往。

在宫殿信60岁那年,老伴去世,考虑到跟子女住不方便,宫殿信长年一个人住在老年公寓。不过,他并不缺少生活的乐趣,手头上有从街上借来的三本书,被翻了无数遍,有的已经没了书皮,扉页也已经皱皱巴巴发黑,抽了一辈子的烟斗也能时常用来解闷。宫殿信从来不生气,晚上睡不着的时候就瞅瞅手表,“在周台子村大队,没有比我岁数还大的了。”

宫殿信有五个子女,大儿子离得最近,来的次数也最多,宫殿信习惯把儿子叫少爷,“做饭用的米面油,都是少爷给买好了送过来。”作为周台子村的百岁老人,村里还给宫殿信发放了万元奖励。

除了听力大不如前,宫殿信的身体健康。没事的时候,他会拄着拐杖出去溜达,收拾收拾房间,做做饭,中午这顿饭,宫殿信给自己做了道烧茄子,“我是做饭的老手,做了几十年的饭。”宫殿信说自己是一辈子的庄稼人,最后能有这样的晚年生活,以前根本不敢想,他似乎也不打算再回家住,“这里住得很方便。”

起死回生,养老公寓的第二春

说起建设老年公寓的初衷,范振喜坦言,农村人习惯了住大院子,村集体搬迁上楼时,几代人同居一个屋檐下,建设老年公寓,正是为了避免婆媳关系、公媳关系等矛盾的发生。周台子村还特别建设了“三代房”,年轻人住宅基地置换的楼房,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押金免费住廉租房,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入住老年公寓,为村民提供多种选择。

在老年公寓,每一层都有一位服务员,负责老年人的衣物清洗、卫生打扫和夜间值班,特别是有老人生病的时候,服务员会在晚间给予格外的关照。目前,老年公寓只对周台子村老年人开放,属于周台子村集体为村民发放的福利,不少周边村民羡慕周台子村的老年人生活,有的甚至因此想嫁到周台子村。

“自从有老年公寓,老年人的婆媳矛盾少了,心态也变好了,村里的老人平均寿命增长了近十岁,没有老年公寓之前,周台子村几乎没有特别长寿的老人,现在老年公寓里就住着三位百岁老人。”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

下午三时许,76岁的范振同刚打完麻将。已经在养老公寓住了六年的范振同,每天都乐呵呵,“在这住得多愉快,每天打打牌,伺候伺候老伴,一点烦恼也没有。”十年前,范振同的老伴因脑出血不得治,就在下葬前两个小时,死而复生。

经检查,老伴的脑中血块被吸收,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后出院,恢复如初。现在老伴和范振同一起住在老年公寓,老伴平日还能参与扭秧歌活动,走起路来和健康人没有两样,“老伴现在就是记忆力有点差,说话多了就记不住,其他都挺好的。”范振同说。

年轻时,范振同干过装修,后来在村里干保安,现在儿子在北京做生意,女儿已经出嫁,儿媳妇带俩孩子。范振同夫妻很满意现在的生活,自己的退休金加上村里给老两口发的养老金,还有国家的养老金,生活的钱足够花了。村里的老人其实最怕的就是冬天取暖,在老年公寓不用担心冬天取暖问题,范振同说,“要不说在这生活,一点没烦恼呢。”

村集体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2006年,周台子村将村民的土地,进行了代经营,每亩地按照粮食最高价1500元流转,将村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土地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实现旱涝保收。目前,周台子村的土地由农业公司经营,河畔修建的智能温室大棚,种植了草莓、樱桃、葡萄等不同果品,一年四季可采摘,由此发展起了蔬菜、水果等农产业。

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后,83岁的范振吉没丢掉以前的农具,今年,他和老伴在老年公寓后边的菜地上,种了谷子、玉米和黑豆。夫妻俩注重养生,日常吃五谷杂粮,除了面粉需要买着吃,其他都自己种。

范振吉喜欢旅游,利用年轻时务工攒下来的积蓄,加上村里给的养老金,范振吉和亲戚一起到各地旅游,在老年公寓住的十多年间,他们去过杭州、上海、南京、苏州等不少地方。

范振吉夫妻俩住的房间,收拾得规整,阳台上的花开得正盛。孩子们也不用老两口操心,子女孝顺,孙子孙女就读于985大学和211大学。近两年,范振吉自觉年纪大了,加上老伴身体不太好,出门次数减少,现在范振吉的主要任务是照顾老伴,负责给老伴做饭,倒也落得个轻松自在。

像宫殿信、范振同、范振吉一样,每个月能固定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在周台子村已经达到476人,这是村里所有于1963年6月及以前出生的老人。“近年来正处于老年人高峰期,每年村里的老人都会新增几十位,每年村里花数百万元用于老年人,其中养老金支出就达到200多万元。”周台子村村委会委员杨艳菊告诉记者,除了这些养老福利,每年一到重阳节,老年公寓会统一给老人们过生日,给老人送毛衣、大衣、秋衣、秋裤甚至内衣,还有床上用品等。2021年,村里被评选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自2002年后,村民逐步拆迁上楼,目前周台子村分成了东西两个住宅区。走在东西向大道上,两侧分布着宾馆、餐厅、礼堂、教室等不同功能的大楼。周台子村里还建设了一处县正科级单位,河北周台子村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作为村里发展的支柱产业,周台子村开始经营普通话研学培训,与北京、河北等地的小学签订协议,组织孩子们到村里来开展研学活动。

经过三十多年的村集体经济高速发展,周台子村产业也进入了稳步发展期,依托一产农业、二产工业、三产服务业的综合发展,保证了周台子村民的十多项福利。不过,周台子村也面临新的挑战,农村福利依托于村集体收入,只有持续推进村集体收入,村里才有能力持续改善村民生活。对于未来,范振喜希望进村的道路能够得到改善,吸引更多游客,发展旅游研学产业,以此带动村集体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