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有德司契 無德司徹
这里的司是掌管的意思。彻本义当为撤去、撤除。引申毁坏,剥取。有德的统治者只想着为百姓创造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而不去折腾、侵害百姓的利益,甚至宽容到拿着借条也不向百姓讨债。这就是“有德司契”。无德行的统治者像掌管税收那样苛刻计较,照章行事不讲情面。这又是“无德司彻。”有德的君主对待百姓比较宽容,因此关系比较和谐。而无德的君主则采取不讲情面的盘剥。导致了关系紧张,百姓结怨。所以老子认为,有德的最高境界是契而不收。只有对天道一无所知的“无德”之人,才会只盯着债务本身,看不到债务背后的价值。第五十八章说;“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所以立法可严,执法则要有温度,才能体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的天恩大德。因此最高境界的管理,不是依法管理,而是依道管理。
天道無親 恒與善人
天道没有私心,对万事万物都一律平等对待。但永远只会加持遵循规律的有德之人。《周易》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有德与无德、怨与善,就在于一个人怎么想、怎么去做。
生活中也常有助人并非图报的人,但乐于助人者也恰恰在无意中为自己创造着好机缘。帮助别人是得大于失,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感情投资,未来收获的必定比今天投入的多。帮了别人,在将来的某时某地,你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清代曹怀曾出任县令,有一天外出,遇到两个人在路旁争论不休,便命人将他俩带来问话。一个说:“回禀大人:我在路边拾到一封银子,正好五十两。我拿回家给母亲看,母亲说:‘谁丢了这么多银子,说不定还有急用!没了银子可能会出大事,你快去原来拾到银子的地方等候失主吧!’我遵照母亲的吩咐,马上赶回这里守候。果然此人一路找来,我便把拾到的银子全数还给了他,并请他查点。他不但不谢我,反而说还少了五十两,要我一起还给他,这不是明摆着想敲诈我吗?”曹怀便问失主:“你丢的确实是一百两吗?”失主说:“千真万确,我真的丢了一百两。”曹怀心中已很清楚,就对拾银子的人说:“他丢的是一百两,同这封银子数量不对,说明这是别人丢的。既然到现在还没有失主来认领,这包银子就归你所有了。”接着,曹怀又对失主说:“你丢的那一百两银子,过一会说不定也有人会来送还的,你不妨就在这里等候吧!”拾银子的高高兴兴地拿着五十两银子走了,失主却张口结舌,不知说什么才好。对曹怀这样的处理,围观者无不拍手称快。曹怀处理这桩拾银、还银纠纷,很得体,失主虽有怨恨,但也说不出口。因为这个失主太贪心,拾银子的还给他丢失的银子,他还想敲诈人家五十两。曹怀明白,要真是拾银子的扣下了五十两,为什么不把这五十两一起私吞了,有什么必要还等候在路边还给失主呢?既拾到银子还人,又要扣下一半,这在情理上说不通。可见这两个人,一个是拾金不昧的君子,一个是卑鄙的小人。因此,曹怀将计就计,在明知失主是谁的情况下,还是将他丢失的五十两银子断给了拾银子的人。曹怀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奖励诚实的人,惩戒奸诈的人。这样做,从法律上来讲是不妥当的,但人们却认为很合情合理。因为人们都同情忠厚老实,憎恨贪得无厌。这就是依道办案,不是墨守成规的依法办案。
老子在本章以和解仇怨为例,指出有德者的高明,在于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出了问题再事后补救。而天之道没有亲疏之分,永远都只保佑这种处事方法高明的能者,从而为君王和大家指明了最终的发展方向。
得理饶人是一种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宽容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从做事上来讲,宽容能够让我们取得更好的效果。许多时候,当你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时,如果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咄咄逼人地试图让对方屈服,对方即使表面上屈服,内心也一定不服气。此时,如果你能够摆出一副谦下、忍让的姿态,那么对方便会被你所感动。所以我们学道悟道就要践行没有偏亲偏爱的天道,就是完善精神的诀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听玉君讲那个“捡银子,等失主”的故事,非常感慨,想起了现在有人一边搀扶摔倒的老人一边录视频自证清白的事,以本心之善,应对不可预知之反诬,也是无奈之举啊,愿积善之举常在,余庆之果常存!😃😃💞🌈
玉竹坊 回复 @蓝白喵: 为防反诬自证清白仍能持守善根的人天下鲜矣!令人钦佩!喵喵这则感评也正应了老子所言;“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说明了当今社会更需要推广老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