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为助力推动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巡讲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举行。本次活动以“中国情怀和全球视野——青少年科幻创作探例”为主题,为众多科幻爱好者带来一场关于青少年科幻文学创作的交流。
沙龙交流现场
资深科幻作家何夕、国内首个科幻博士姜振宇、少儿科幻作家何明瀚、“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岑叶明等人参加此次沙龙活动。“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深圳外国语学校初三学生欧阳子毅,“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获得者、深圳市明德实验学校初二学生吕珈瑶以视频录像方式参加活动。
连续获得两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的小作者吕珈瑶,在活动中分享了自己的长篇科幻小说《2318:AI觉醒》的主要情节和科学设定。另一名获奖者、科幻小作家欧阳子毅的长篇科幻小说《起点》则探讨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岑叶明分享了他的获奖长篇科幻小说《远大征程》。何夕、姜振宇、何明瀚三位科幻专家给予了作者们充分的肯定。
姜振宇认真研读了三位科幻小作家的小说文本,评价这三部长篇科幻小说故事“好看”,人物立体,科学设定硬核,体现了当代中国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境界,让人欣喜。他鼓励小作者们再接再厉,坚持创作:“只要同学们开始想AI的话题,或者说开始想宇宙AI的话题,你们已经站到了非常高的起点上面。”
作家何夕
何夕表示,这些小作者们关心的问题,文学创作的视野,实际上和成熟的作家有高度的重合性,这说明小作者的眼界很开阔,紧跟科技前沿和社会热点。何夕认为,青少年科幻创作的深度和高度,决定了我们未来的科幻。对此,他做了个精妙的比喻:“我们人体最重要的细胞是干细胞,青少年就像科幻文化的干细胞,可以分化为任何一种细胞,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具有无限的潜力。”
关于如何解决科幻文学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何夕说,青少年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容易受到社会热点的吸引,创作时也会不自觉地跟随热点进行创作,最终就产生出了很多相似题材的作品。想要避免同质化很简单,最重要的是加入自己独立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何明瀚表示,自己也很关注科幻文学作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他建议青少年作者们要更加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关注每个人的生活。青少年的视角是很难得的,特别是17岁以下的年龄阶段,许多成人是没有办法重回少年时期,用孩子的视角去创作,“孩子们的世界只有孩子们最了解,这是你们的优势”。
现场合影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