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科幻的使命,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承载人们对科技天马行空的想象?是开辟一种新的文创产业?还是为人们的休闲阅读增添一丝科技色彩?
10月21日,在2023世界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作家何夕表示,“中国科幻和我们国家命运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严丝合缝。”采访中,何夕分享了这样的观点。据悉,他是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与王晋康、刘慈欣、韩松共同被誉为中国科幻界的“四大天王”。
科幻作家何夕
“文以载道”的践行者 国家发展的“晴雨表”
在阅读科幻时虽然能收获很多科技知识,但部分人对其的文学性有所质疑,毕竟,它的诞生仅有短短200年。
对于这种质疑,何夕表示,他看到现在一些好的科幻作品所用的手法技巧其实很成熟了,“我其实比较认同王朔的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什么通俗小说和纯小说,只有好的小说和不好的小说。’”
他还提到,虽然科幻文学远不及很多文学种类历史悠久,但目前看,这一领域的很多文学作品,却非常贴合中国古典文化中所推崇的“文以载道”思想,即文章在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之余还需要表达一些道理。
他解释,科幻文学创作时有一种“天生的要求”,要求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道,需要一个内核,一个科幻的理念,“文学也好,科幻文学也好,它肯定也有娱乐的成分在里面。但是你如果不能够贯彻文以载道,你就变成了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
文化艺术的发展往往和国家发展有所关联,有时可以通过一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推导出那个时期的国家发展情况。某一文化的繁荣程度和国运并不常常呈“正相关”,有句古话曾总结了这一情况“国家不幸,诗家幸”,有时可能正是跌宕起伏的国家发展,催生了被广为传播的千古名篇。
但从事科幻写作多年的何夕发现,科幻这一文学种类和国家的发展,是成严丝合缝的正相关关系。
何夕在科幻大会上参加沙龙活动
科幻文学出海 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我觉得科幻文化走出去,是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先进性。”采访中,何夕还谈到了中国科幻出海携带的独特使命。
在何夕看来,从前在进行文化出海、文化输出时,往往太看重独特性,而忽略了先进性。但仅具备“独特性”的文化,并不一定能赢来世界的尊重,因为只要是个民族,是个文化,就是独特的。
他表示,“东方,一个神秘的大国,它的文化出来以后,有些人基于好奇、新鲜会去了解。但是,你觉得像我们的一些传统文学出去之后,他认为你先进吗?不一定。但是《三体》就不一样。《三体》的读者是哪些?是扎克伯格,是奥巴马。”
因此,中国科幻作品的出海,展现中国人对科技的先进理解和想象,或许能更好地赢取我国文化出海希望引起的反响。
除此之外,科幻作品具有的一种独特魅力,还更能引起不同文化群体的共鸣,“如果你弄懂科幻后,你会发现科幻作品最核心的、最底层的价值观是科技。大家都只有一套相对论公式,只有一套量子力学,所以无论怎么样,他这个东西是可以相通的。”何夕解释道。
虽然中国科幻作品出海,相比很多传统文学,存在着更多能预料到的优点、优势,但何夕提到,当下科幻作品出海前翻译时面临的困难却也更大,优秀的科幻翻译家急缺,“科幻里,对某些信达雅的要求,我觉得有点严苛。它不同于普通的文学翻译。普通文学作品你只要故事讲清楚就行了,但在翻译科幻作品时,要传递那种韵味,那种科幻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很难的。”
科幻还有重要历史使命 启发更多人进入科研领域
在何夕看来,科幻之所以很重要,特别是在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过程之中,有着深远的历史使命。
科幻的底层逻辑是科技,平均而言,比现实生活要领先50-10年。如今科幻流行的题材,如机器人,百年前已经出现在了科幻领域,即便是赛博空间也有50年以上的历史了。
“我国如今正处在科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之中,这也是随着我国科技发展而兴起的,而受这一次文化熏陶出来的一代人,我觉得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何夕这样说道,“在这一次发展中涌现的这一代年轻人,可能会走得更远,将中国的整体社会带到一个我们现在只能想象的地方,这就是我觉得科幻的历史使命所在。”
在何夕看来,如今我国正在经历的产业升级、科技升级是一条艰辛的路,却是一条必须要走的路。而走这条路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基础科学的研究,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让青少年爱上科学,从而进入科学领域,科幻承担着自己的重任。
“很多年轻人最开始很可能就是通过科幻认识科学,爱上科学,走上科学之路的。”何夕提到这一点时,脸上流露出欣慰的表情,“因为我写科幻的时间比较长了,经常还会遇到一些年轻人,他们告诉我,某个作品影响到了他们后来的生活,比如去研究一些基础的科技,搞数学、天文、物理的都有,我也很欣慰。这些人通过科幻作品,选择了科研这条艰苦的道路。”
“可能有些人他们更关注眼前和现在,但是一定会有一部分人会看到更远的地方去。”何夕说,“科幻能让人把目光从眼前,移向物质的更深处,移向微观世界,移向星辰大海,所以我觉得它有更深层次的历史使命在里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