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信:母亲一句劝,儿子泄天机,朱棣第一宠臣,赌赢家族10代富贵

张信:母亲一句劝,儿子泄天机,朱棣第一宠臣,赌赢家族10代富贵

00:00
23:40

在开启本文之前,笔者先给大家讲一个更久远的故事。

秦朝末年,大泽乡起义爆发,一时间天下大乱。在东海郡东阳县,一帮年轻人效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他们杀掉了县令,聚集了上千人。但是,这帮年轻人群龙无首,在经过一番商讨之后,大家共同推举狱吏陈婴为首领。

在古代,聚众造反是要被灭九族的,大家之所以推荐陈婴任首领,是因为陈婴老实憨厚,万一事败,众人完全可以把责任都推到陈婴头上。

关键时刻,陈婴的母亲出场了。陈婴的母亲对陈婴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就没有听说过你家有富贵命。如今你突然被举荐为首领,不是什么吉利的事情,你不如带着众人去投靠一个更大的头领,若事成之后,你定能被封侯,若事败,你也不用承担主要责任。”

陈婴最终听了母亲的话,果断去投奔项梁。后来,陈婴又投奔刘邦。汉朝建立后,陈婴被封为棠邑侯。在西汉时期,陈婴的后代四次和皇室联姻,显赫一时。其中,汉武帝的姑姑和岳母馆陶公主,就是陈婴的孙媳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便是陈婴的曾孙女。

陈婴和他母亲的故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正是因为陈婴听了母亲的话,陈家在汉朝才如此显赫。

无独有偶,在明朝初年,也出现了另一个“陈婴”,此人名叫张信,他也是听了母亲的一句话,从此改变了家族10代人的命运。他不仅成了明成祖朱棣的救命恩人,还是永乐年间的第一宠臣。

本文,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和大家分享明朝隆平侯张信,希望通过史料和分析,让大家认识一位“听妈妈话”的明朝勋贵。

一、乃父识朱棣,削藩调北平

明朝有两位叫张信的名人,第一位是浙江宁海人,他是洪武二十七年甲戌科状元,后来因身涉“南北榜案”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第二位是临淮(安徽凤阳)人,武将出身。而本文所说的,便是后者。

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濠州起兵,当时麾下有一位小卒,名叫张兴。他早年跟随朱元璋渡江,虽然有资历,但军功并不显著。因此,明朝建立后,他仅仅被封为四品官,担任永宁卫指挥佥事。

永宁卫隶属于宣府,位于今河北张家口境内,距离北平较近。洪武年间,魏国公徐达曾多次奉命到北平练兵,北平周边卫所的兵马皆由徐达节制,而镇守北平的藩王又是徐达的女婿朱棣,可能在这个时候,张兴和朱棣结识。张兴戎马半生,他从朱棣身上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气质——王气。关于这个话题,下文还会提到。

洪武晚年,张兴病逝,朝廷允许他的长子张信袭承父职。

《明史·卷一百四十六·张信传》记载:

张信,临淮人。父兴,永宁卫指挥佥事。信嗣官,移守普定、平越,积功进都指挥佥事。

张信,祖籍凤阳,和明太祖朱元璋是同乡。张信袭承父亲的永宁卫指挥佥事之后,先后被调到贵州的普宁(今属贵州安顺)和平越(今属贵州福泉)。张信打仗非常英勇,在贵州曾随顾成(永乐时期被封为镇远侯)平定叛乱,算是一员虎将。

只是,张信作为中层军事将领,从明朝的东北调到西南,毫无根基,如果没有“意外”发生,他肯定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然而,接下来他的命运迎来了转机,因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要削藩。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走完了他71年的人生路,驾崩于南京,按朱元璋的遗诏,21岁的皇太孙朱允炆顺利登基,是为建文帝。

在朱元璋驾崩前,朱允炆已经当了6年的皇太孙,在他6年的储君生涯中,最纠结的问题便是藩王。他曾就这个问题私下和翰林院编修黄子澄等人讨论过,待朱允炆登基,他立即召来黄子澄,商量削藩大计。

按照黄子澄的计划,所谓削藩,当然要削诸王中年龄最长、能力最强的燕王。但是,燕王久居北平,骁勇善战,“势大难图”,不如先削其他藩王,待剪除燕王的羽翼后,再削燕王。在此期间,朝廷需要先派几个心腹去监视燕王朱棣。

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他选了三个人前往北平,第一个是工部侍郎张昺,他被调任北平,担任北平布政使。随张昺一起被调任北平的还有两位武将,分别是谢贵和张信。二人皆担任北平都指挥使。《明史·张信传》记载:

惠帝初即位,大臣荐信谋勇,调北平都司。受密诏,令与张昺、谢贵谋燕王。

即,朱允炆登基后,派张信和张昺、谢贵三人一起奉“密诏”到北平任职,目的是“谋燕王”。朱允炆之所以选择了张信,是因为张信勇猛,有大臣向朱允炆推荐他。

就这样,张信接到朝廷的旨意后,便带着妻子、母亲和两个儿子从贵州匆匆来到北平。在拿到朝廷给他的“密诏”后,他终于明白自己被调到北平的目的——监视燕王。

二、燕王巧诈病,张母劝儿郎

值得一提的是,在谢贵和张信来北平担任都指挥使的同时,原北平都指挥使陈亨则被调到了大宁卫,原因很简单,陈亨在北平多年,和燕王朱棣之间存在情义,所以,朱允炆必须要支开陈亨。

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一方面派张昺、谢贵和张信三人到北平监视燕王,另一方面连续下旨削掉了周王、齐王、代王、湘王、岷王等五位藩王。从朱元璋驾崩到周王朱橚被削,时间尚不足三个月,这可以看出朱允炆削藩有多急切。半年内,五位皇叔被贬为庶人,更为甚者,湘王朱柏为了避免受辱,竟焚烧了湘王府,举家自尽了。

这一系列的消息传到北平后,燕王朱棣深受刺激。朱棣最初犹豫不决,最后终于决定起兵。

所以,到了建文元年,北平城内便出现了这样的诡异的场景:张昺、谢贵、张信三人奉旨严密关注燕王府的一举一动;而燕王朱棣则开始装病,然后加宽后院的院墙,在园中大量饲养鸭鹅等家禽,而在鸭鹅的叫声遮挡下,朱棣开始命人打造兵器。

朱允炆对四叔严防死守,朱棣也知道大侄子将要对付自己。两方人马,看似非常和谐,实际上暗流涌动。

朱棣一直“病了”半年之久,连朱元璋一周年的忌日,朱棣都没有回南京祭拜,因为他怕有去无回。

直到建文元年六月,兵部尚书齐泰抓获了朱棣派往京城打探消息的百户邓庸,邓庸禁不住齐泰的严刑拷打,招认燕王实际上是装病,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等人大惊,他们认为燕王已经对朝廷的意图有所察觉,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

于是,朱允炆借兵部尚书齐泰之手给北平送了一封密旨,让张昺、谢贵和张信三人趁朱棣不备,以逮捕燕王府官属的名义带兵突袭燕王府,秘密捉拿朱棣回京。《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齐泰即发符遣使,往逮燕府官属,密令谢贵、张信图燕,使约长史葛诚、指挥卢振为内应……使执燕王。

就这样,张昺、谢贵和张信三人接到了齐泰传过来的密旨,他们三人立即开会商量如何行动。

张信是老实人,在散会之后回到家中,脸色很难看。张信的母亲(以下简称张母)是一位敏感的女性,他看到儿子脸上都是忧虑之色,便问张信发生了什么事。张信不想欺瞒母亲,便把朝廷让他秘密捉拿朱棣的旨意告诉了张母,张母听完,惊骇不已。《明史·张信传》云:

信忧惧不知所为,母怪问之,信以告。母大惊曰:“不可。汝父每言王气在燕。汝无妄举,灭家族。”

张母对儿子说:“你万万不可捉拿燕王,你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说燕王府有‘王气’,你的无妄之举,会让我们家有灭顶之灾!”

秦朝末年,陈婴之母劝儿子一句话,避免陈婴成为乱世的“炮灰”。而此时,张信之母的一句劝告,作用远远不亚于陈婴之母。因为张母的话,不仅让儿子张信赌赢了家族接下来10代人的富贵,更救了朱棣一家人的性命,让明朝多了一位“永乐大帝”。

三、潜府泄天机,永乐称“恩张”

张信和陈婴一样,听从了母亲的劝告,接下来,他打算站在朱棣这边。于是,建文元年七月,张信换上便装来到燕王府前,打算入王府告知机密。不料,朱棣当时尚在装病,张信又是朝廷派来北平接替陈亨之人,朱棣焉能轻易见张信?《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乃往燕邸请见,不得入,乘妇人车,径至门求见。乃召入,拜于床下。燕王佯为风疾,不能言。信曰:“殿下无尔也。有事,当以告臣。”燕王曰:“疾,非妄也。”信曰:“殿下不以情语臣,上擒王矣,当就执;如有意,勿讳臣。”燕王见其诚,下拜曰:“生我一家者子也!”

这段记载很长,大致意思是说,张信进不了燕王府,只得想办法乘坐“妇人”的车入府求见朱棣,当他拜跪在朱棣的床下时,朱棣仍然不信任张信。看着朱棣继续佯装患了风疾,不开口说话。张信对朱棣说:“我知道殿下没病,我有大事要告知殿下!”

朱棣好不容易从口中蹦出几个不清晰的字眼:“本王有病,你不可胡说!”

张信说:“殿下如果再不信任我的话,朝廷就要逮捕殿下了,如果陛下不想被捉,请相信我!”

朱棣见张信如此真诚,便信任张信,张信将朱允炆的密旨内容据实已告,朱棣大骇,连忙下床对张信说:“你救了我一家啊!”

接下来,朱棣和姚广孝商量对策,让心腹将领张玉和朱能秘密调800名勇士潜入王府之中,待张昺和谢贵包围燕王府后,朱棣假装屈服,引张昺和谢贵入府。等二人进入燕王府,朱棣一声令下,张玉和朱能突然带领大量兵马出现在张昺和谢贵面前,就这样,张昺和谢贵成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最早的牺牲品。

张昺、谢贵被杀后,朱棣用二人的鲜血祭旗,然后对将士们哭诉自己如何安分守己,朝廷如何不信任自己,把自己逼上绝路。如今朝廷奸臣当道,自己按照《皇明祖训》的要求,不得已起兵清君侧。将士们听完之后,纷纷泪如雨下,发誓效忠燕王。至此,靖难之役爆发。

而后,朱棣让张玉、朱能、丘福、谭渊等将领夺取北平九门,张信也带领麾下的兵马归顺朱棣,朱棣仅用半天的时间便控制了北平城。接下来,为期三年的靖难之役,张信跟随朱棣南征北战,出力甚多。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城,取得明朝这场叔侄内战的胜利。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张信因功被封为隆平侯,后代世袭,赐免死铁券。史载:

成祖入京师,论功比诸战将,进都督佥事。封隆平侯,禄千石,与世券。

在永乐一朝,朱棣从来不直呼张信之名,见到张信便叫他“恩张”,可见,在朱棣心中,张信当年的告密对他有多关键。

我们纵观靖难之役的全过程,不得不感叹朱棣之幸运。倘若朱棣娶的不是徐达之女,倘若朱棣遇到的不是昏招频出的朱允炆,倘若朱允炆身边没有黄子澄等庸臣,倘若接替耿炳文的不是李景隆,倘若朱棣麾下没有张玉、朱能等一干悍将,靖难之役的结局皆会改变。

然而,倘若没有张信的报信,朱棣根本没有机会发动靖难之役,那么朱棣后面的那么多幸运就不会存在。所以说,在朱棣的众多“幸运”之中,张信当年听母亲劝告果断把消息送给了朱棣,实乃是朱棣第一大幸!

四、老臣历六朝,荣宠无绝衰

在永乐一朝,朱能、张辅、姚广孝、杨荣等人虽然受朱棣爱护,但是最受宠的大臣应当是张信,笔者列举几个例子:

第一,朱棣不呼张信姓名,以“恩张”代称。

第二,朱棣登基后,欲纳张信之女为妃。史载:

欲纳信女为妃,信固辞,以此益见重。

虽然张信拒绝了朱棣,但这也能看出朱棣对张信的看重。

第三,《明史·张信传》记载:

凡察籓王动静诸密事,皆命信,信怙宠颇骄。

意思是说,朱棣让张信带人密切观察各大藩王的动静,掌心有些恃宠而骄。所谓“恃宠而骄”,现有“宠”才有“骄”。朱棣作为以藩王上位的帝王,他对其他藩王的监视何等重要,朱棣能把此等大事交给张信,足见对张信之信任。

第四,张信身居侯爵,却贪污受贿,抢占丹阳练湖八十余里土地、有侵占江阴官田七十余倾。陈亨被御史弹劾多次,朱棣先是不理会,最后被御史们逼得无奈,才下旨让张信将民田还给百姓,但是,朱棣仍没有将张信治罪。

永乐大帝也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像张信这样身犯重罪却被视如不见的,的确少见。这足以说明朱棣对张信之宠,已经超出了一定的底线。

实际上,张信并不仅仅受宠于永乐时期。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对张信也十分尊重,不仅加封他为少师,还让他领取双份俸禄。到了宣德年间,明宣宗朱瞻基巡边时,命隆平侯张信镇守北平,屡有赏赐。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张信虽然已经七十多岁,但仍被多次召入皇宫。正统七年五月,张信病逝,享年81岁。明英宗追封他为郧国公,谥号“恭僖”。

因为张信去世时已经是高寿,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已经先他而去。明英宗下旨让张信的长孙张淳袭爵,是为第二代隆平侯。

有明一朝,隆平侯共传了10代。到了崇祯末年,第十代隆平侯张拱薇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战死。从张信到张拱薇,隆平侯张家10代人享受大明朝的荣华,也对大明朝有始有终。

张信历经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六朝,是明朝著名的勋贵。由于张信是在靖难之役发生的前一刻突然倒戈的,他的突然告密,让朱允炆秘密逮捕朱棣的计划宣告破产,同时,也促使明朝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叔侄内战,最终导致明朝皇位易主。所以,后世看待张信的时候,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笔者认为,如何看待张信,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靖难之役。

站在传统儒家思想上来说,朱棣发动靖难,无疑有“篡位”的性质,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朱棣虽然不是一位称职的“皇叔”,但他的确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正是因为朱棣的登基,明朝迁都北京,缔造永乐盛世,同时,开创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格局,为明朝200余年国运奠定了基础。

所以说,张信在私德上,或许是有亏的。但对历史的正向发展,却是有贡献的。另外,隆平侯张家10代人对大明朝的效忠精神,也需要后世给予肯定。

文章的最后,笔者想以另一个视角来结尾。中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里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意思是,古代女子虽然不怎么出家门,但他们的一言一行,却对家中的男人们有很大影响。明朝的张信之母和秦末的陈婴之母,通过她们的言行影响了儿子,并且扭转了历史。我们且不论她们的决定在历史上如何定义,但至少她们给家族带来了巨大的好处。这对于一个古代女子来说,已是最值得肯定的成就。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笔者祝愿张母、陈母,以及天下人之母,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家人带来好运,祝愿所有的母亲幸福安康!

本文是历史领域作者博史通今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