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9年(明朝建文元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踌躇满志,他和黄子澄、齐泰二人进行了一场密谈,最终决定削藩,而第一个被削的对象,正是朱允炆的五叔朱橚。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洪武时期被封为周王,封地正是河南开封。
当时,兵部尚书齐泰本来建议朱允炆先削燕王朱棣,因为朱棣在诸王中年龄最长,能力又最强,不削燕王,削藩就没有意义。但是,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却认为燕王“势大难图”,不如先削周王朱橚,因为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又素来不安分,削朱橚,不仅师出有名,还就等同于剪除了朱棣的羽翼。
最终,朱允炆选择了黄子澄的建议,就这样,周王朱橚成了第一个“倒霉蛋”,朱允炆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4年后,朱允炆被朱棣推翻了。周王朱橚作为朱棣的同母弟,他不仅被朱棣恢复了爵位,还独树一帜,成了朱元璋诸多皇子中较有成就者。朱橚不仅对明朝,甚至对世界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笔者将和大家分享朱元璋这位独特的儿子,希望通过史料和记载,给大家还原一位对世界颇有贡献的明朝藩王。
一、优秀的皇子,重要的藩王
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根据《明太祖实录》的说法:
皇后生皇子五人,长曰标,懿文太子,次樉,封秦王,次棡,封晋王,次今上,次橚,封周王。
即,朱元璋的前五个儿子皆是马皇后所生,包括朱橚。这个说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其他结论大多只是猜测和野史孤证。笔者主张,在没有更有力的证据之前,还是以已有的记载为准。
朱橚出生于元朝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初九,他出生时,朱元璋已经在南京站稳脚跟,开始向江西等地扩充地盘。当时朱元璋已经有4个儿子,所以,朱橚的出生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特别重视。
朱橚7岁那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朱橚和他的六位兄弟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共同祭告太庙,朱元璋说:
仰承先德,自举兵以来,渡江生子七人。今长子命名曰标、次子曰樉、三子曰棡、四子曰棣、五子曰橚……
当时,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非常满意,希望他们以后都能成为人才,为大明朝做出贡献。
朱橚在童稚时期便开始启蒙,拥有较好的文武基础。朱元璋称吴王后,延请名师在白虎殿为几个儿子授课。待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皇宫中设立“大本堂”,包括太子在内的诸多皇子,每天都需要在大本堂读书,朱橚便是大本堂的第一批“学员”。
朱橚在诸位皇子中不算太过聪慧,但他特别善于钻研。在诸多兄长中,他的
四哥朱棣只比朱橚大一岁,二人平时较为亲近。
朱橚虽为皇子,但从小身体强壮。他小时候还参与过朱元璋组织的“军事演习”,获得过朱元璋的赏赐。
明朝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开始分封藩王。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为秦王,藩地在西安;三子朱棡被封为晋王,藩地在太原;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藩地在北平。作为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被封为吴王,藩地在杭州。
不过,就在朱橚以为他成年之后会永居在杭州时,情况发生了转变。《明史·朱橚传》记载:
七年,有司请置护卫于杭州。帝曰:“钱塘财赋地,不可。”十一年改封周王。
朱元璋封藩的目的是让藩王拱卫京师,杭州自古是朝廷的税赋重地,如果封藩杭州,虽然能起到拱卫朝廷的目的,但会影响朝廷的税收。因此,到了洪武十一年,朱元璋经过再三斟酌,下旨将朱橚的藩地由杭州改到开封。
换句话说,朱橚做了8年的吴王之后,从此变为了周王。
要知道,元末韩山童发动红巾军起义时的口号便是“反元复宋”,朱元璋作为北方红巾军一脉,他对北宋故都开封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朱元璋登基后,甚至有迁都开封的想法,所以,他把朱橚封到开封,也是对朱橚的看重。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给朱橚找了一门好亲事,约在洪武七年,朱元璋将开国六公爵之一的冯胜的次女册封为朱橚的王妃。冯胜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许配给了常遇春的长子、郑国公常茂。如此一来,朱橚的岳父和连襟都是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所以说,朱橚在洪武初期,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藩王。
二、藩王犯大忌,王府成笑柄
朱元璋为了历练朱橚,曾将朱橚和燕王朱棣一起派往凤阳常驻,让他们体验民生维艰。由于燕王朱棣在洪武十三年便去京城就藩,因此,朱橚在凤阳经营的时间较长。朱橚大概在凤阳待了4年的时间,他的长子朱有炖便生于凤阳。
洪武十四年,朱橚20岁,朱元璋命他带着妻子和儿女启程前往开封。临行前,朱元璋特地嘱托他,说开封乃是宋朝故都,那里虽曾遭受战争的多次洗礼,但宋人的遗风犹在,让他务必爱护百姓,做一个贤王。朱橚来到开封后,一直很低调,但是在八年之后,他却整出了一个大动静——私离封地。
在明朝,藩王一旦就藩,没有朝廷旨意是决不能离开封地的,朱橚此举,被开封官员举报,朱元璋开始并不相信,后来派人详查,发现朱橚不仅未经请示离开了开封,而且,他还偷偷溜回了明朝的敏感地区——凤阳。
更为凑巧的是,当时朱橚的老丈人、手握兵权的宋国公冯胜也在凤阳。
也就是说,朱橚不仅犯了藩王私自外出之罪,更可能犯了藩王不得私自和朝中大臣会面的铁律。
事情发生后,朱元璋勃然大怒,《明史·朱橚传》云:
二十二年,橚弃其国来凤阳。帝怒,将徙之云南,寻止,使居京师,世子有炖理籓事。
朱元璋下旨将朱橚流放到云南,周王府的一切事务由朱橚的长子朱有炖接管。
这个处罚不可谓不重。洪武年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等藩王都屡犯大错,但朱元璋从未如此重罚过他们,那为何朱橚却如此“倒霉”呢?
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担心一个嫡出的皇子和他手握重权的岳父串联,二人有可能图谋不轨。
注意,虽然只是“可能”,但却犯了朱元璋的忌讳。朱元璋虽然有“护短”的毛病,但他对这种可能颠覆社稷的举动绝不留情,这就是他重罚朱橚的原因。
朱橚在云南呆了近一年的时间,在明朝的西南边陲,朱橚看到百姓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在烟瘴之地,百姓缺衣少食,疾病频发。这一现象对朱橚产生了浓烈的影响,这为他后半生的作为,埋下了伏笔。
一年后,朱元璋觉得是时候让朱橚回南京听取他的教诲了,于是又下旨把朱橚召回京城。
洪武二十四年,朱橚在南京被朱元璋“教育”了一年之后,重回开封接管藩务。朱橚刚到开封后,便着手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他利用自己藩王的身份,广泛召集刘醇、滕硕、李恒、瞿佑等名医,让他们收集各类药方资料。这些资料都被他打上“开封周邸图书甲他藩”的标记,最后编成《袖珍方》一书。
另外,朱橚在云南看到很多饥民吃一些不知名的植物,他心有所感,专门在周王府设立了一个“植物园”,用来种植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以供自己研究。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朱允炆从登基的第一天起,便对藩王十分忌惮,在黄子澄、齐泰等人的怂恿下,朱允炆开始削藩。
当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去世,诸位皇叔中,数燕王朱棣的年龄最长,且能力最强。齐泰的建议是先削燕王,但黄子澄认为,燕王在洪武年间功勋卓著,并无过错,且势大难图。而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弟,他在洪武年间就曾犯过大错,如果先削周王朱橚,不仅师出有名,而且还能剪除燕王朱棣的羽翼。
朱允炆当时立足未稳,也不想急于对付燕王,于是,便决定拿周王下手。
巧合的是,正在这个时候,周王府也闹出了一个大笑话。由于朱橚一直器重自己的长子朱有炖(周王世子),他的次子朱有爋(汝南郡王)觊觎兄长的世子之位。朱允炆登基没多久,朱有爋便上奏给朱允炆,说自己的父兄图谋不轨。
朱橚本来就有前科,如今父子不和,竟然被亲生儿子举报,一时间周王府脸都丢尽了。
朱允炆正巧在准备对付朱橚,朱有爋送来的奏折,好像是给瞌睡的朱允炆送了一个枕头,于是,朱允炆便以此为借口削周王。
三、失败的藩王,执着的探索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在朱元璋去世尚不足三个月内,朱允炆命曹国公李景隆(李文忠之子)以练兵的名义,率兵路过开封,在朱橚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突袭了周王府,朱橚和他的几个儿子均被抓获。
李景隆当场宣布圣旨,查封周王府,将朱橚和他的长子贬为庶人,流放到云南。
这是朱橚第二次来到云南,第一次,他是以有罪的皇子身份而来,那一次,他对植物和中草药产生了兴趣。这一次,他被贬为庶民,再次来到云南后,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得更加深刻。他看到更多的百姓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啃树皮、吃草根等,他便立志,若自己还能恢复王爵,必当想办法拯救饥民。
朱橚在云南最底层待了3年多,底层消息闭塞,朱橚专心研究他的“植物学”。这期间,他有4位弟弟被朱允炆贬为庶民,他的十二弟朱柏(湘王)被朝廷所逼,自焚而死。而他的亲哥哥朱棣选择放手一搏,发动了靖难之役。
到了建文四年,朱允炆派人接周王朱橚入京,将他囚禁于南京。这时朱橚才知道,靖难之役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到了六月,朱棣正式入主南京。朱橚长吁一口气,因为他不仅被恢复了王爵,还被朱棣加了5000石的俸禄。当年,他返回封地开封。
到了开封后,朱橚几乎不再管藩务,他每天沉迷于对草本植物的研究,在滕硕和刘醇的帮助下,朱橚亲自编写了中医典籍——《普剂方》。
永乐二年,朱橚被召回南京,朱棣亲自设宴招待亲弟弟,在席间,朱棣以“开封有河患”为由,提出有意把朱橚改封到洛阳。朱橚拒绝了,他说开封堤坝坚固,且自己正在开封研究植物,恳请让他继续留在开封。为了让朱棣相信自己,朱橚还把自己编撰的《普剂方》呈给朱棣。朱棣看完后大喜,在送他回去时,给了他丰厚的赏赐。
到了永乐四年,朱橚又编了一部旷世奇作——《救荒本草》。
这部《救荒本草》是中国鲜有的植物学专著,更准确地说,他是一本“可食用植物的全集”,即,这部书中记载的植物基本上都是可以吃的。
朱橚不仅沿袭了古人记载的138种植物,还新增了276种,他把这414种植物分为草、木、米谷、果、菜五大类,每种都配有木刻插图。在当时,《救荒本草》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朱棣听闻后,特地下旨由朝廷帮朱橚刊印此书。
需要说明的是,《救荒本草》的编纂非常严谨,有许多植物的药用和食用价值,朱橚都专门请人测试过,一些植物的特点甚至是朱橚亲自观察并记载的。在此后的若干年,《救荒本草》被翻刻了十多次,几乎成了医者们必读的一部重要典籍。总之,朱橚的作品对中国乃至世界植物学、医学领域的贡献是巨大的,下文还会继续说明。
实际上,朱橚在开封研究植物的事情,远在京城的朱棣一清二楚。由于朱棣是通过“靖难”登基的,他深知藩王对朝廷的威胁。所以,朱棣登基后,一方面派人对各大藩王进行严密地监视,另一方面也开始削藩。朱橚作为藩王中年龄最大者,自然逃不过朱棣的监视。看到朱橚沉迷于自己的事业,朱棣还是十分满意的。
永乐十八年,有人揣摩朱棣的心思,弹劾朱橚整日不理藩务,在辅佐密谋“其他”,可能有图谋不轨的举动。朱橚惊骇,忙上书给朱棣,请求到京城自辩。到京城后,朱橚向朱棣磕头认错,朱棣虽然没有追究朱橚,但朱橚主动表示愿意将自己的三卫兵马交给朝廷,以表示自己绝无造反的心思。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北征归途中驾崩,朱橚十分悲痛,请旨到京城奔丧。明仁宗朱高炽同意了朱橚的请求,朱橚到达北京后,朱高炽对自己的这位五叔非常礼遇。朱橚离开北京时,朱高炽将他的俸禄追加到了两万石。
一年后,朱橚病逝于封地,当时朱高炽已经病逝,明宣宗朱瞻基为朱橚辍朝,谥其号为“定”。
周定王朱橚虽然死了,但他对人类的影响并没有结束。
四、站在世界顶端的科学家
周定王朱橚给后人共留下了4部作品,分别是《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这四部书籍都可以称作瑰宝。最难能可贵的是,它们都是周王府“自主编纂”而成的,需要耗费的精力和财力可想而知。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救荒本草》。
《救荒本草》不同于其他的医书,它是一本植物学专著。朱橚当年看到云南百姓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吃野草、啃树皮,因此编撰了这部以食用植物为主的专书,正如它的书名一样,朱橚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是希望在荒年的时候救活更多的人。这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功德。
中国古代讲究药食同源,所以,这部著作实际上是把植物学从传统的本草学中专门分化出来,堪称中国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标志。
明朝中期,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对朱橚的《救荒本草》以及《袖珍方》、《普济方》多有引用;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以及《四库全书》也对朱橚的作品进行全文采集。
明朝末年,《救荒本草》传到了日本,书中对植物的详细记载让日本学者们惊叹,受这部书的影响,日本先后衍生了《救荒略》《荒年食粮志》等十余部作品。其中,日本最为著名的植物学书籍《植学启原》也得益于《救荒本草》。
后来,《救荒本草》流传到了俄国乃至欧洲,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大部分学者认为,该书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并且到现在为止,仍然是最好的救荒类可食植物的专著。随着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衍生更多的书籍,它对全人类的救荒工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认为:明朝的周定王朱橚是一个了不起的古代藩王,根据他的指导,世界上亿万饥民得以果腹,他对世界人道主义中的贡献太大,朱橚堪称是一位伟大的开拓者。
朱橚虽然伟大,但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明朝毕竟属于封建时代,朱橚的本职工作是一位“藩王”,他的植物学研究,导致他藩王的本职工作被荒废,这在当时仍被认定为“不务正业”,甚至被定义为沉迷于“奇技淫巧”。所以,终明一朝,史书对朱橚的评价并不高。结合他在洪武和建文时期的劣迹,尤其是他父子失和的场面,他甚至被定义成一位“失败和丢人”的藩王。
明朝英雄于谦曾说过:但愿苍生皆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我们且不管朱橚是不是以为合格的藩王。他通过自己的探索和研究,为后世留下天大的恩德,救活亿万饥民,这份“愿苍生皆饱暖”的心,值得后世顶礼膜拜。
科学是无国界的,但却有时间来验证。时间证明了朱橚对世界的贡献之大。朱元璋的第五子,是站在世界科学顶端的人物,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