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如果调查到有汽车享受了中国政府的补贴,就要考虑对其增加补贴税。”
我国的电动汽车畅销海内外,在欧洲更是打败了众多本土企业,占据了欧洲市场的半壁江山。
可欧盟不乐意了。欧盟主席冯德莱恩更是冠冕堂皇的表示要采取措施。
对于欧盟此举,我国不到一天就作出回应,冯德莱恩本来以为此举会破坏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供应链。
而我国的反应,让冯德莱恩顿时感觉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所有的力量一下子被消散,又感觉好像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让欧洲内部炸开了锅。
欧盟此举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国又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呢?
欧洲人的傲慢与偏见
冯德莱恩宣布进行反补贴调查之后,我国商务部很快做出了回应,郑重表示:“欧盟此举是贸易保护主义,中方坚决反对,中方的主张是,合作才有未来。”
冯德莱恩以为此举会砸烂中国在欧洲市场的供应链,殊不知她的算盘落空了。
中国方面早已经习惯了欧盟为打压中国而使出的种种小伎俩,并且往往能够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反而是欧盟内部,在与中国关系各异的各个成员国之间,或许又免不了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然后最终此项政策会像过去一样,在不断的争吵声中逐渐搁浅。
过去多年来,欧盟屡屡出台针对中国的消极策略,在并不团结的欧盟内部总是引起各种争端。
一方面是欧盟各成员国因为对中国态度不一而发生激烈争辩。
一方面欧洲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时冷时热,让各国政客都不禁感叹:“中国想要和欧盟好好合作发展经济怎么就那么困难?”
欧盟之所以时常在经济上出台针对中国的消极政策,表面看上去是为了保护其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而从根源上来讲,与其骨子里的傲慢与偏见有着重要的关系。
我国清朝末年的时候,欧洲人看准了我国巨大的市场,为了倾销鸦片,他们用大炮轰开了我国的国门。
彼时的欧洲人志得意满,本着“抢钱”的心态来中国经商和掠夺,并且还以文明者自居。
那个时候他们从来没有想着怎么在经济上制裁中国,因为彼时中国有限的经济体量丝毫影响不到欧洲的经济。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欧洲人在军事上再也不敢轻视中国,略显狼狈地收起沾满鲜血的武器从中国离开,不再敢蠢蠢欲动。
此时的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已然从轻蔑的掠夺转变为了不敢冒犯的敬畏。
但是在经济上,欧洲人还是自诩为先进。
白领和工人们一边洋洋得意地享受着几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丰硕成果,不紧不慢地工作,一边在下班后用大把时光享受着惬意的业余生活。
然而不知不觉中,欧洲人的进取之心已然在渐渐减弱,越来越多人在没有危机感的生活中失去了竞争意识,再也不愿意全力以赴努力拼搏。
欧洲人本以为自己可以永远走在世界前列,可是不知不觉中,已经在被其他地区超过。
抱残守缺,闭门造车
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生,彻底激活了中国人的经济发展潜力,中国的各种商品开始销往国外,不仅销往美国、日本,而且销往欧洲的各个小国。
此时的欧洲受到了强烈冲击,他们一时间无法接受,从前在经济上落后的中国,如今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直接把市场“打”到了欧洲。
另外随着勤劳的中国人进入欧洲,欧洲人懒散的工作节奏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在讲求效率的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快地失去了竞争力。
于是欧盟为了减少本地区人民在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就开始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针对中国,打压中国商品在欧洲的销售。
用现在冯德莱恩的话来说叫作“针对中国的去风险化”。
殊不知,欧盟的这种做法明显是掩耳盗铃、逃避竞争。
中国商品被出口到欧洲,完全是在自由流动的市场中所进行的公平竞争,是生产力、销售力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角逐。
没有人逼着欧洲人购买中国的商品,欧洲出产的商品和中国出产的商品各自摆在那里,欧洲人想买谁的自己决定。
而欧盟组织则无视公平的竞争规则,动用其在欧洲的“强制力”。
他们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时常出台针对中国商品的不友好政策,让一些想和中国好好发展经济的欧洲国家感到非常反感。
随着中国的崛起,欧盟在与中国的来往中越来越倾向于闭门造车,好像学起了曾经的清朝,在盲目自大中倾向于闭关锁国。
欧洲人以为自己还像以前一样可以引领世界经济,随便出台一个政策就可以左右中国经济的发展。
他们似乎还没有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已经不再是清朝末年的中国。
旧时代的中国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才会稍显落后。
然而现代的中国,牢牢地把握住机遇,在经济的腾飞中奋起直追,以短短三四十年的时间追赶上了欧美国家上百年的发展进度。
然后在当代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已经站在了和欧美国家同样的起跑线上,这一点在绿色能源车的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欧盟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中,节能减排是智能化的重要一环。
而绿色能源车则是人类技术发展过程中绕不过去的趋势,尤其是电动汽车,更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占据着越来越大的市场。
已经和平崛起的中国,再也不会错失科技革命的班车。
在欧美国家起步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提前布局,国产汽车企业们在电动汽车的研发中投入了大量的工作。
当欧洲的电动汽车还在缓慢研发后投入小批量生产的时候,中国的电动汽车早已经在国内庞大的市场中打开销量,并通过极速的内循环而实现了研发速度和营销成果的螺旋上升。
因此当欧洲本土电动汽车的销量才达到每年60万辆的时候,我国单单是出口的电动汽车就已经有了125万辆。
此时的欧洲国家感受到了强烈的压力,欧盟委员会的政客们不禁满脑子问号:“凭什么你们中国的电动汽车竟然可以在欧洲卖得那么好?”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开始绞尽脑汁琢磨这个问题。
她的思路不是反思欧洲国家自身在生产上存在的问题,而是盯着中国的供应链,寻找中国的“毛病”。
高科技产品的发展,重点就在于研发,只要研发出足够好的东西,投入生产根本就不是问题。
研发自然需要经费,经费的限制是欧洲汽车企业的一个瓶颈。
而当冯德莱恩听说中国的汽车企业拥有来自与中国政府的补贴后,冯德莱恩似乎“恍然大悟”。
她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之所以竞争力强于欧洲企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政府的补贴。
于是冯德莱恩便出台“反补贴调查”政策,针对的就是中国进口到欧洲的电动汽车。
此政策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对于中国进口到欧洲的每一种电动汽车,都要进行一番资金调查。
如果查出该汽车的运营资金中存在来自政府的补贴,那欧盟就将其定性为“不公平贸易商品”,考虑对其增收反补贴税。
说得更直白一点,潜台词就是:“你们的车有政府的补贴,所以发展得比我们的好,我们不乐意,所以得多收你钱。”
欧洲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就练就了一个本领,那就是善于把对付别人的任何手段说得冠冕堂皇、高大伟岸。
冯德莱恩在欧盟上进行的有关反补贴调查的种种发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点。
冯德莱恩以为这一政策为欧洲人谋了福利,可殊不知,此行为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早期发展中,确实拥有来自政府的政策补贴,但是这也仅仅是起到间接辅助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发展因素。
这些企业在新能源方面的快速发展,完全是其自身提前投入研发、积极铺设市场的结果。
况且在2023年,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已经陆续停止。
冯德莱恩的行为不仅会扑空,而且在增加针对中国贸易壁垒的同时,对欧洲本土经济也是一种伤害。
德国的机器、法国的奢侈品,许许多多的欧洲商品都对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依赖。
只要欧盟出台对中国不友好的政策,往往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得欧洲各国企业叫苦连连。
最终,反补贴调查法的扑空,会让冯德莱恩感到一拳达到了棉花上。
而欧洲内部引发的反响,则会让冯德莱恩颇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结语
在如今和平发展的时代背景中,竞争是推动每个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个国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时,首先要做的是反思自身,而不是盯着他国到处挑问题,这样不仅不会阻止他国的发展,反而会影响自身的正常进步。
须知彼此倾轧没有出路,互相合作才有未来!
本文由“趣知史馆”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