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是美国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此前外界对她不算熟知,不过学界对其获奖应该不会感到惊讶。
克劳迪娅·戈尔丁是哈佛大学历史上首位女性终身教授,曾担任美国经济史学会的会长,还得过有着“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引文桂冠奖。早在2017年,美国权威经济学刊物《经济展望杂志》主编蒂莫西·泰勒就预言,戈尔丁一定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说有什么问题,那一定是她太年轻了。克劳迪娅·戈尔丁时年刚满70岁,在举目望去皆是老头子的经济学界,确实年纪不算大。
此后几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季,戈尔丁都会被媒体和学界提及,逐渐成为热门人选。到2022年,戈尔丁甚至被视为这个奖项最大的竞争者,只是到最后,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携手另外两位经济学奖共同获奖。无需遗憾,今年戈尔丁独享全额奖金,这也开创了女性经济学家单独获得诺奖的先河。
克劳迪娅·戈尔丁是女性经济学家,研究劳动经济学,而且主课题是女性的劳动收入。这些标签集合在一起,很容易给人一种印象:这是一位偏左派、偏女权主义的经济学家。她的研究成果一定在证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被不公平对待,至少是遭遇了某种制度性歧视。今年的诺奖公布后,媒体发布简介,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些女性雀跃的欢呼。
然而,戈尔丁要让她们失望了。这位系出芝加哥大学的女性经济学家,通常也被视为芝加哥经济学派的一员,她的观念一点都不左,而偏向于保守派。戈尔丁的研究方法,是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提炼脉络,进行实证研究,为经济理论提供支撑。和构建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家不同,戈尔丁倾向“用事实说法”。她所发现的事实和结论,足以让很多女性不满。
举个最简单例子。很多人认为,劳动力市场对女性存在系统性歧视。这几乎成了当代“常识”。戈尔丁对此却很谨慎。她举了一个例子:当代平台经济在准入门槛和价格方面,已经做到不分男女,同工同酬。可是,女性司机的平均收入,还是比男性低得多。原因很简单:男性更接受长时间开车,加班熬夜,去危险的地方,女性则往往不会。戈尔丁认为,性别差异下的自愿选择,以及收入不平等,属于自然现象,不能视为歧视。
有人可能认为,劳动力市场和公司职场不一样,后者才有真正的性别歧视。戈尔丁研究认为,“女性管理者比男性管理者少”只是笼统描述。
美国大量小公司的管理层都是女性,大公司很多低级别管理岗,女性数量不比男性少很多。在高级管理层,男性数量显著超过女性,原因也不复杂。越往高走,越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中年男性比同龄女性大有优势,董事会选择男性管理者而非理性,通常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女性也有机会,只是她们需要加倍努力,证明自己同样优异。很多职业女性对此不愿为之。
说到这里,可能原本对戈尔丁抱有理论期待的人们,已经感到大失所望。在电子书上阅读戈尔丁著作时,我不时看到批注:老生常谈,没有新意。不得不承认,戈尔丁只是说出常识,并有扎实的实据研究做支撑。她的观点再无新意,也包含大量研究依据,不易驳倒。这大概也是戈尔丁担任美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其观点受高度重视的原因吧。
克劳迪娅·戈尔丁的研究领域远非如此。关于女性克服生理弱势,在事业、婚姻和子女间做选择,以及带来何种影响,她都有深入研究,并撰述成书《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这本书没有性别意识形态,只有经济分析,将女性具体选择考虑及结果,做了详实呈现。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包括避孕药的发明,都是重要原因——而不是有些人所称的战争。戈尔丁甚至认为,教育的作用被高估了。
作为经济学家,戈尔丁的研究追求理性中立,而不是以个人价值改变结论。这不意味着戈尔丁没有价值取向,其立场与其所属学派基本一致,就是希望女性拥有更多选择权。
戈尔丁同时指出:拥有更多选择,还孜孜以求“家庭事业双丰收”,本身非常困难。当代男女贪婪执着于短期收入,忽视家庭与孩子的长远价值,是生育率暴跌的重要原因。鼓励男女双方兼顾家庭,提升经营家庭的价值,变得格外重要。这个问题在美国已经引起重视,大公司开始鼓励减少加班,欢迎家属来访,包容“兼顾家庭”的风气。这不仅是支持女性权益,也有利于社会长远的健康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