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期货市场的形成

第54章 期货市场的形成

00:00
06:03

期货市场的形成

不论学习研究还是实际参与期货市场,都必须对期货交易方式和期货市场运行机制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我们首先以历史的视角对期货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考察。

1.期货市场的萌芽

一般认为,期货交易最早萌芽于欧洲。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欧洲就出现了中央交易市场所和大宗易货交易,形成了按照既定时间在固定场所开展的交易活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远期交易的雏形。在农产品收获以前,商人先向农民预购农产品,待收获以后,农民再交付农产品,这就是比较原始的远期交易。中国的远期交易同样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商人的鼻祖陶公范蠡就曾开展远期交易。

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现代城市的兴起,远期交易逐步发展成为集中的市场交易。公元1215年,英国大宪章正式规定允许外国商人到英国参加季节性的交易会,商人可以随时把货物运进或运出英国,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的国际贸易。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商人提前购买的途货物的做法。具体过程是:交易双方先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列明货物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并预交一笔定金,待货物运到时再交收全部货款和货物。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买卖双方为了转移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牟取更大的收益,往往在货物运到之前将合同转售,这就使合同具备了流动性。后来,来自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商人又组成公会,对会员合同的买卖提供公证和担保。

期货交易萌芽于远期交易。交易方式的长期演进,尤其是远期现货交易都集中化和组织化,为期货交易的产生和期货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现代期货交易的形成

规范的现代期货市场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19世纪30-40年代,芝加哥作为连接美国中西部产粮区与东部消费市场的枢纽,已经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谷物集散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交易量越来越大,同时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交通不便和仓储能力不足,农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具体表现是:收获季节农场主将谷物运到芝加哥,短期内谷物集中上市与落后的仓储运输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供大于求,价格一跌再跌,使生产者蒙受巨大损失。到了来年春季,又出现谷物供不应求和价格飞涨的现象,使消费者深受其苦,粮食加工商也因原料短缺而困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储运经销商应运而生。储运经销商在交通要道设立商行,修建仓库,在收获季节向农场主收购谷物,来年春季再运到芝加哥出售。储运经销商的出现,缓解了季节性的供求矛盾和价格的剧烈波动,稳定了粮食生产。但是,储运经销商仍面临着谷物过冬期间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储运经销商在购进谷物后就前往芝加哥,与那里的谷物经销商和加工商签订来年交货的远期合同。

随着谷物远期现货交易的不断发展,1848年82位粮食商人在芝加哥发起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较为规范的期货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当初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并非是一个市场,只是一家为促进芝加哥工商业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商会组织。交易所成立之初,采用远期合同交易的方式。交易的参与者主要是生产商、经销商和加工商,其特点是实买实卖,交易者通过交易所寻找交易对手,在交易所缔造远期合同,待合同到期,双方进行实物交割,以商品货币交换了结交易。当时的交易所主要起稳定产销、规避季节性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

但是这种远期交易方式在随后的交易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如商品品质、等级、价格、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都是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一对一达成的,当双方情况或市场价格发生变化,需要转让已签订合同,则非常困难。另外,远期交易最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而对对方信誉状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费时费力,且成本较高,难以进行,使交易中的风险增大。

针对上述情况,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了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向签约双方收取不超过合约价值10%的保证金,作为履约保证。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诞生。随后,在1882年,交易所允许以对冲方式免除履约责任,这更加促进了投机者的加入,使期货市场流动性加大。1883年,结算协会成立,向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会员提供对冲工具。但结算协会当时还算不上规范严密的组织,直到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成立,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结算,现代意义上的解算机构形成。

随着这些交易规则和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交易方式和市场形态发生了质的飞跃。标准化合约,保证金制度,对冲机制和统一结算的实施,标志着现代化期货市场的确立。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