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0月7日,又一个“史上最长”的中秋国庆假期过去了。之前2018年、2020年,也是8天假期。
经文旅部数据中心测算,8天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这意味着中秋国庆长假,国内游主要旅游指标均达到乃至超过了新冠疫情前的最好水平。
经历了五一、端午两次热身预演,这个秋天,果然迎来了国人旅游潜在消费需求的大爆发。
数据背后是各个城市多姿多彩的角力、竞争。以消费的名义,加快经济复苏步伐,旅游责无旁贷。
人头攒动中,哪些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流量?哪些城市又凭借某些意外突然爆火?
谁是前十热门城市
没有哪个城市不想成为游客的“诗和远方”。
在城市角逐日趋白热化的时代,谁吸引了更多客流,谁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度高,谁就是王者。毕竟,流量为王,无论线下线上,都最终指向真金白银。
这个长假前,某订票平台数据显示,热门前十目的地为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杭州、深圳、武汉、南京、郑州。
10月5日,美团发布“十一”黄金周消费数据显示,上海、北京、成都、重庆、深圳消费规模位居全国前五。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杭州、洛阳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
我们迎来了五年来最旺“十一”,全国服务零售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全国餐饮堂食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54%。
比较节前节后两份热门城市前十“榜单”可知,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武汉、南京、杭州是共同的,不同者为节前名单中有广州、深圳、郑州,而节后的名单则“替换”成了西安、长沙、洛阳。
平台算法不同,结果略有差异并不意外。总体而言,这些城市的加总,基本上勾勒出了这个长假吸引外来旅行者的城市图谱。
相较于老牌魅力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南京、西安、杭州等,今年大放异彩的城市,恐怕是洛阳、长沙等。
小众城市持续受到热捧,在美团上,林芝、万宁、汕尾、临沧等住宿订单量翻倍增长。
小城市或许很难挤进前十名单,但因其体量小、特色鲜明,往往更容易受到客流影响,而一旦形成气候,也会更持久。
像西藏林芝,以及未在名单内的伊犁,多年一直吸睛,就是例证。
此外,夜间消费也逐步成为衡量各城市拉动经济的重要指标。
美团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夜间到店消费规模占比超64%,“夜间游玩”搜索量环比节前增长228%。成都、上海、长沙、重庆、北京位列夜间玩乐消费TOP5城市。
夜经济不只是小吃、烤串,更是生活的常态,它时刻提醒人们,身处的是一个活泼的城市。
而从广义看,夜经济正在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成为城市竞争、品牌重塑、价值呈现的“新赛道”。
这同样需要早下手、下狠手。
2022年,北京发布《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升级夜间经济“3.0版”政策;上海也将鼓励发展夜间经济作为《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
它们为什么那么热
热门城市,各有各的热门。
游客或许会跟风,而“人家都去我也去”的心理,使其生怕被潮流落下。
不过,“风”不会凭空而来,背后是一整套组合政策引导的结果,包括城市的资源整合、形象提升、人文集萃、品牌打造、爆点设计等诸多方面努力。正因为“念念不忘”,才会“终有回响”。
北京上海,一北一南,始终是最热的旅游目的地。这固然与先天禀赋有关,却也离不开后天努力。
今秋的杭州,因为亚运会因素,保持了往年的水平;同样,亚运会拉动了杭州周边深度游,如此更均衡的资源配置,对于杭州旅游的未来影响不可估量。
作为炙手可热的“顶流网红旅游城市”,长沙这一年来,先后上榜“中国美好生活城市之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美食旅游十城。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更是有备而来,推出节会、艺术、文博等系列142项活动。
岳麓山下,湘江两岸,火宫殿里,有悠久的历史文脉,也有火热的湘菜风味。更不要说凭借着发达的娱乐业,这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长沙别称“星城”,该不会是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遇到明星吧。
洛阳今年的爆发更在意料之中。
这个十三朝古都这些年来致力于旅游立市、文化强市,在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并将这种记忆活化为现代社会的情绪意志方面,着力甚勤。
无论是最顶流的龙门石窟,还是伊河东岸幽静的白园;无论是在唐宫城南门遗址上建起的应天门,还是满街汉服的丽景门小吃街,这个城市显然已经找到了撬动旅游的部分密码。
《唐宫夜宴》,让洛阳火了;《长安三万里》,又让洛阳急了,但不管是火了还是急了,最终落到实处的,其实是人们对洛邑古城的浓厚兴趣。
行走在王城大道上,呼吸着千年古城的风,一边是浑浊浩大的伊河,一边是法相庄严的石窟佛像,在这个无比拥挤的秋天,洛阳显然让人印象深刻。
纵观今年的长假,艺术节、音乐季等活动,成了很多城市放出的大招。没办法,若想持续吸引关注,或者超车出圈,就得拿出“两把刷子”。
成功举办八届的南京森林音乐会已成为南京的特色城市文化名片。今年亦然。在中山陵音乐台的舞台和旋律中,在月色映衬和拂面秋风里,感受家国情怀,感知艺术美好。
长沙则推出首部大型地方史诗剧《天宠湖南》,将历史、文学、艺术、乡愁融为一体,“骨血浪漫,生命如花”,堪称湖湘史记。橘子洲《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也是“网红长沙”文旅新爆款。
当下的城市旅游竞争,已经进入一个“口碑”的时代。
“抢游客”已成城市竞争的常态。
假日经济凸显中国经济活力
城市旅游不是一阵风,而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侧面。
潮起潮落的客流波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城市角逐,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美好生活,一头连着宏观经济大盘。
在西安,在武汉,在曲阜,在上海,人们游走风景,近距离体验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桂月秋思·望长安”、夜上黄鹤楼、尼山圣境、上海天文馆等沉浸式游戏、研学,固然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体验,却也在以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持续激活消费新动力。
人们看到,这个假期,伴随着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多地积极打造更有趣味性、互动性、科技性的消费新场景,为人们假日休闲购物提供更多的好去处。
成都高新区在铁像寺水街精心打造三星堆数字城市展等多个文旅消费新场景,让市民和游客在街头就能遇见古蜀文明;受益于线上直播和短视频推广的新模式,新疆布尔津县禾木村知名度不断提升,在中秋国庆假期迎来旅游高峰。
从“舌尖美食”,到“参观游览”,再到“文化体验”,沉浸式、交互式、智能化的文旅消费新体验,成了这个假期的“吸金大法”。
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信息显示,中秋国庆假期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假期前两天,全国示范步行街客流量同比增长68.6%;36个大中城市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长99.2%。假期前三天,重点监测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3%。
在北京,中秋国庆假期,北京市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假期首日,全市60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近700万人次。
引导消费,更要安全消费。长假前,中消协、中国饭店协会就联合发出倡议,呼吁多方协力,让出游更舒心。营造风清气朗、安全舒心的旅游市场环境,既是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假日经济从来都是观察消费市场走势的重要窗口。8.26亿人次,7534.3亿元收入,这个长假给出的“成绩单”足够亮眼,这也拉开了四季度经济发展的帷幕。
此前,商务部已将2023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奠定了全年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总基调。随着长假消费的走高,2023年的“余额”注定让人充满期待。
从长远看,假日经济也有着强大的连接能力,以假期为牵引,商、旅、文、体一体联动,让游客旅游的获得感、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让有形的物质性消费和无形的精神性消费相得益彰,共同彰显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
一个节假日的爆发,也不会是终点,相信接下来会有更多城市拿出更多的招数,释放更丰富多样的魅力,稳经济,求发展。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