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一个坏心办好事的国家。
作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在世界近代史上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其开拓的殖民地总面积更是高达3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 日不落帝国”。
然而,猛烈的开拓必然伴随着惨烈的消耗,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这样的世界战争,所以英国盛极而衰并被其它国家后来居上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当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且影响最为深远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三巨头”之一的英国被彻底打回原形。
因为英国本土狭小,从殖民地敲骨吸髓的成本居高不下到入不敷出,更因为美国和苏联一心想要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的独立,实现帝国主义成员的“以旧换新”,所以当美苏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缓缓启幕,属于英国的时代彻底终结。
但所谓雄风不再,心气尚在,虽然早已龙钟老态,但“老子当年”的自吹自擂依然豪迈。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虽然英国早已盛极而衰,但却依然有着居高临下的优越心态。
所以虽然被美苏轮番打击,但自诩高高在上的英国依然想要到东方尤其是中国碰碰运气。
然而,面对强大的新中国,英国非但没能复制100多年前高歌猛进的殖民奇迹,反而不断碰壁,甚至多次为中国做了嫁衣:
1、“紫石英号”的疯狂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后,长江以北大局已定,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借助长江天险负隅顽抗,并以停战谈判拖延时间。
4月20日国共谈判破裂后,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渡江战役。然而就在“百万雄师过大江”蓄势待发时,英国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却无视解放军公告1949年4月20日外国舰船撤离长江的期限,于8时30分闯入解放军第八兵团特种兵纵队炮兵第3团防区,随后遭到解放军警告性炮击。
横行世界尤其是东方几百年,英国哪受过这样的委屈?于是在遭到炮击后,“紫石英”号随即开炮还击,双方爆发了数分钟的炮战。
虽然“紫石英”号护卫舰炮弹口径和威力远大于解放军的岸炮,且解放军炮弹多为榴弹而非穿甲弹,对“紫石英”号造成的伤害相对有限。但猛烈的炮击依然造成“紫石英”号17人阵亡,20人重伤,舰桥被直接命中,前主炮被击毁,舰体被洞穿,随后船体搁浅。
“紫石英”号搁浅后,前来营救的英国驱逐舰“伴侣”号,与解放军两度爆发炮战,阵亡10人,受伤12人,只能狼狈逃窜。
渡江战役正式开始后,英国重巡洋舰“伦敦”号与护卫舰“黑天鹅”再次前来救援,随后再度与解放军发生激烈炮战,“伦敦”号被打死12人,打伤15人,“黑天鹅”号被打伤7人,救援行动再度泡汤。
“紫石英”号炮击事件震惊了世界,更导致英国朝野震动。虽然时任首相艾德礼宣称英国军舰得到国民党政府的许可,可在长江中合法自由地航行,但所谓的表态绵软无力。前首相丘吉尔虽然怒不可遏地要求英国派出航空母舰到远东进行武力报复,但喊破嗓门也得不到更多支持的回应。
此时的英国或许已经明白,战后的世界,包括中国,早已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再加上解放军的不屈不挠和寸土必争,英国只能打碎门牙和血吞,把这次惨败捏着鼻子认了。
于是,理论上的武力报复被谈判取代,在经过几个月的扯皮后,搁浅的“紫石英”号也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溜之大吉。
而“紫石英”号事件的落幕,也宣告了西方列强肆意在中国内河游弋的历史彻底终结。和100多年前英国首次在鸦片战争中轰开中国国门一样,100年后的“紫石英”号事件,“敢为人先”的英国也给其它蠢蠢欲动的列强进行了生动的现身说法,解放军则以此战震惊世界。
2、中苏谈判的揣测
1949年12月6日,一趟专列从北京西直门火车站缓缓开出,车上的毛主席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莫斯科之行。
事实上,早在1947年,毛主席就向斯大林提出访问苏联的愿望,但被苏联以各种理由拒绝,毕竟当时的解放战争如火如荼,更重要的是斯大林顾忌国际影响。虽然苏联在1949年1月派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到西柏坡访问,但并未达到中苏双方坦诚布公的目标。
所以当新中国成立,苏联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毛主席了。恰逢斯大林70寿辰,于是毛主席在寒冬踏上了苏联的土地。
不过虽然是满怀希望的会面,但过程却异常坎坷。虽然苏联早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2天就承认了新中国,但1945年8月14日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依然有效,而这份不平等条约让作为二战战胜国的中国蒙受了比战败国还要惨重的损失。
因此,毛主席此行的目的,除了给斯大林祝寿,看看苏联风光,就是与苏联就中苏条约问题进行谈判。
而苏联自然不愿意在既得利益上妥协,于是毛主席和斯大林首次见面,现场就充满着浓浓的火药味儿。
事实上早在毛主席访苏之前,刘少奇就曾在莫斯科与苏联商讨过条约问题,斯大林的回答是等毛主席前来。如今毛主席前来,斯大林的态度又如此强硬,这让毛主席相当不悦。
眼看会谈不欢而散,斯大林开始对条约问题闭口不谈,这让毛主席更加愤怒。12月22日的斯大林寿辰宴会上,紧挨斯大林而坐的毛主席眉头紧皱、面无笑意,强烈的表情信号呈现在世界面前。
虽然应毛主席要求,与斯大林在12月24日举行了第二次会谈,但斯大林依然绝口不提条约问题,毛主席终于失去了耐心,随后对招待人员拍了桌子,除拒绝苏联方面的参观邀请,表示自己在苏联只剩下吃饭、拉屎、睡觉三件事,更表示闭门不出,并将原定三个月的访苏行程缩短为两个月,达不成条约就着手启程回国。
眼看中苏关系越发紧张,斯大林却突然在1950年元旦态度大变,表示要同中国商讨条约问题。原来就在几天前,英国通讯社煞有介事地发表了一篇《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的消息,这让苏联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为了澄清误会和挽救形象,斯大林决心作出让步。
从后来的事态发展来看,英国通讯社这篇报道虽然劲爆但并不是斯大林让步的唯一因素。因为就在这篇消息震惊世界的同时,英国、瑞典等西方国家已经明确表示要承认新中国。作为苏联宿敌的美国更是一再表示要放弃烂泥扶不上墙的蒋帮,甚至表示要通过默许解放军解放半岛的方式促使新中国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
所以,为了防止中苏关系破裂,斯大林最终让步。但英国通讯社的消息作为导火索,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朝鲜战场的恐惧
1950年12月24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落下帷幕,在长达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西线的第13兵团和东线的第9兵团不畏强敌、浴血奋战,给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造成空前猛烈的打击,迫使其不得不从鸭绿江边一路败退到三八线附近,朝鲜战局迅速扭转。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高歌猛进,深深震撼了此前还犹豫不决的斯大林,从此被延期交付的武器装备纷至沓来,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水平迅速提升。
与此同时,第二次战役让联合国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美国高层在痛骂狂妄的麦克阿瑟愚蠢至极时,也不得不考虑如何挽回败局、找回颜面。
而在常规武器根本难以抗衡如猛虎下山的志愿军的情况下,美国想到了原子弹。
事实上早在第一次战役,即新中国出乎美国意料抗美援朝时,美国就有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的罪恶想法。而当第二次战役被揍得鼻青脸肿,连美国总统杜鲁门也不得不考虑用原子弹一劳永逸的问题了。
于是在1950年11月30日的记者发布会上,焦头烂额的杜鲁门语出惊人:“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措施,以应对军事局势。”
在被记者追问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时,杜鲁门不仅表示我们一直在积极考虑,更表示战场指挥官将负责原子弹的使用。
此言一出,国际哗然。要知道,被打得满地找牙的麦克阿瑟,最喜欢的就是抱怨美国政客对自己手脚的束缚才导致自己的惨败,如今有了杜鲁门授予的“尚方宝剑”,麦克阿瑟接下来要干啥不由得令人后背发凉。
果然,新闻发布会后,一条“我们可能使用原子弹”的新闻迅速引爆国际舆论。面对泰山压顶般的巨大威胁,毛主席只是凛然回应:“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最后我一定战胜你!”
而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盟友则被这条消息吓得魂飞魄散,尤其是美国的直系小弟英国。
在得知美国要铤而走险时,英国100多名工党议员联名致函首相艾德礼,抗议美国对新中国使用原子弹。随后艾德礼于12月4日紧急飞往华盛顿,在和杜鲁门吵了几天的架后,终于迫使杜鲁门政府“收回成命”,承诺不在朝鲜半岛使用原子弹。
英国之所以胆战心惊,除了惧怕同样拥核的苏联以牙还牙地收拾美国小弟,尤其是头号小弟英国。更惧怕苏联直接介入朝鲜战争,导致英国在香港等远东殖民地被彻底清零,最终让英国彻底一蹶不振。
可以说英国的本意不是为了保护新中国,而且退一步讲即便没有英国的阻挠美国也大概率不敢对背靠苏联的新中国使用原子弹,但英国的出手给了美国台阶,某种程度上控制了朝鲜战争的烈度,给相关方都找到了一个退路,可以说也是对新中国的间接帮助。
一直以来,作为名副其实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英国长期以“你若安好,那还得了”为宗旨,以“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为行为准则,在国际社会可谓坏事做尽。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新中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英国的作恶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坏心办好事”的作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感谢英国让中国收复香港和澳门
把乾隆气坏了
彻底阻止了清朝的扩张
如果是美国和俄罗斯占领香港和澳门,必然有一战,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