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爱好让孩子主动学认知,在玩中学

如何利用爱好让孩子主动学认知,在玩中学

00:00
02:19:44

我们拼命的想教会孩子更多的东西,他特别抵触怎么办?每天陪他玩逗他,但是他的理解和心智还是慢怎么办?这周继续聊聊怎么帮孩子建立学习动机,怎么提升认知这个话题。

简单文字摘录如下,具体内容请大家收听音频或者观看直播回放。


一,认知并不是来自于单纯的教,而是来自于他自己本身在生活中具体的感受。


1,孩子在听得懂语音的发音和描述之前是有语言前认知的。孩子对于自己看到过的事物,是能够理解它代表着什么的。比如他看到吃过的水果,即使不知道怎么发音怎么命名,他知道它是可以吃的,他只要看到这个水果就可以联想起过往自己吃这个东西的感觉和感受的时候,他就是有认知的。


2,一个人去认识一个事物,不是单纯的像我们学英语一样,背出一个单词就能理解这个事情的含义了。比如我们最早学的单词“桌子”“椅子”这些具象的事物,但实际上我们在学习英语之前,就有了基于汉语我们原有的对于这些事情的理解。我们在小时候学习桌、椅这些具体词汇的时候,是早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这些事物的印象。


3,如果我们教孩子的东西,与他的感受无关,与他的喜好无关的话,你会发现教的很累很累。因为孩子本身对这些事物是没有实际的感知的。


真的想去了解一个事物,是需要通过多种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它的。比如要用眼睛观察,用手去触摸,吃的要用嘴巴尝尝味道,玩磁铁要亲自去体验才有感受...


当孩子真正看到、感受到的时候,我们再给他恰当的言语的旁白,他才会真正的对于这个事情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更清晰更直观的了解。


二,在陪伴孩子生活的过程中,帮孩子“由物及人”。


孩子可能喜欢的是这个物品,孩子有喜好,我们就去创建这个物品跟人之间的关系。它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生活中有交集的陌生人之间有什么关系,都会逐渐随着孩子的成长,加入到我们和孩子的生活当中去。


比如孩子喜欢坐地铁,那我们除了给孩子介绍地铁这个物品之外,其他的,比如同样坐地铁的其他乘客,可能你会发现我每天在这个时间点在这个站台等车,这个小姐姐也在这里等车,她在哪里下车。


当我们观察到这些点的时候,都可以分享给孩子。


或者孩子会提出疑问,穿过的隧道有多长,向地下挖了有多深,这个地铁是哪个司机开的,他们几个小时轮班,跟高铁是一样的吗...


我们可以先孩子一步,对和地铁相关的这些人感兴趣。孩子可能聚焦在物上面,我们把目光从物向人延伸,跟孩子解说。这些就叫做跟我们生活有交集的陌生人。他们的动态他们所做的事情,跟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这些都可能是我们跟孩子分享的点。


三,答疑:跟孩子讲那么多,他听得懂吗?


1,当我跟孩子分享这个开地铁的叔叔开了几个小时,在哪个站中转休息,从哪一站换班...这个工作在未来的生活,可能从孩子三岁开始去做,到五岁可能还在做。五岁时跟他讲的是什么呢,比如今天我们坐高铁了,刚好坐在靠近驾驶室的车厢,然后发现四个小时之后,确实高铁司机有一个上来换班了,然后你们刚好看见了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去给孩子解说。


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跟孩子去解说的时候,把它延伸开去说去做。通过不同的绘本知识,或者模具建造,或者游戏扮演等,辅助孩子去理解这个过程。


因为在前面,哪怕跟孩子说,“这个小姐姐又去上班了。这个小姐姐是周一到周五去上班,周六我们没有看到她。”我们跟孩子表达的是什么?不在于他能否听得懂,在想让孩子理解语言之前,我们跟他分享的是别人的状态,分享的是人物之间的情感。


我们跟孩子去做解说的时候,只是基于情感的分享。孩子懂不懂,什么时候懂,他会有属于他自己的节奏。


2,我们对于孩子的喜好,有先一步的成长,孩子也会跟随我们。如果仅限于以孩子当下的能力做判断,那我们怎么去判断孩子什么时候懂呢?由不懂到懂,必然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给到了孩子大量体验的机会。


3,在跟孩子沟通时,需要结合孩子当下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进行。我们需要对孩子整体的语言能力做到有概念,然后用符合他当下能力的方式去给孩子旁白、讲解、介绍...


所以我们的语言能力是在孩子的语言能力前置一点点,但是又符合他当下稍微往上够一够就可以做到那种状态,来带着他去玩,带着他去尝试去理解。而且给到他足够的表达的机会。(诺爸举例分享)


4,诺爸诺妈分享怎样帮孩子理解语言和开口,哪些做法要避免?


5,诺妈分享怎样和孩子睡前聊天。

聊天主要表达两个方面,一是赞许孩子表现很棒的事情,二是父母跟孩子后知后觉或者要和解的事情。


这两件事情都是表达的对孩子的情感和我们对孩子的爱意。我们搂着这个小小人,关了灯,轻声地在耳边跟他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是饱含了父母温柔、关爱的情感的。情感是相通的,在我们和孩子之间是流动的,并不是要在意孩子有没有听得懂。


我们孩子不像有些人说的没有情感,情感的唤醒是需要跟他相处的人,能够让他真切的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和爱意,他的情感才能够慢慢被激活的。


所以前面给孩子的旁白,不单单是所谓的语言。最怕的就是跟孩子的生活变成流水账,变成唠叨,变成一种苛责和要求。换位思考一下,身边的人怎样跟我们讲话我们才愿意听?


四,借助孩子的喜好提升他的认知。

1,(诺爸诺妈分享诺诺的例子。)在每当诺诺有一个新兴趣,诺爸会花很长时间去思考去研究,有哪些书、玩具、纪录片、动画片...能带着他从多维度去了解这件事情。


我们不会去教孩子,只是在玩的过程当中,把他喜欢的元素进行叠加。这时诺诺已经跟父母关系很好了,这时候投其所好,把他的爱好进行叠加,这个叠加的过程当中肯定会注重跟他语言的丰富性,他的回应程度等。


2,在孩子没有回应的时候,我们怎么带孩子去体验呢?


比方说孩子在家里感觉是一种无所事事,可能就是沙发躺一下,然后地板上躺一下,然后房间躺一下,孩子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这个时候,父母觉得不陪自己心里抓狂,觉得我的孩子在沉迷;如果父母陪了,但是发现我就跟着他屁股后面,好像玩啥他都不玩,父母就是有这种情况在。


这个情况是什么?在这个前期真的是把自己做到极限,然后不要求孩子回应你。暂时的不回应,但是不代表孩子不会去回应你。就是从原来我们跟他在一起游戏,可能就是他玩的那些东西,我们跟随他。


我们刚开始就是父母主动跟随。用简单一点的话说就是“热脸贴冷屁股”。你得贴一段时间,把他贴热了,他可能逐渐会去回应你。他可能看你脸,可能会有微小的回应。


微小的回应是什么?(诺妈举例分享)比如说有一个小妹妹她没有语言,但是她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转圈圈。然后诺爸跟她玩转圈圈,转完了之后,诺爸就说“啊我不行,我摔倒了”,然后爸爸就开始假装然后一摔就摔到沙发上去。她就觉得这个叔叔好搞笑。


玩到最后,她发现这个叔叔带她转圈,比她自己转圈转的快,还可以转的更高。然后这个小朋友发现这样很好玩的时候,当你坐在沙发上,她觉得自己没玩好的时候,她肯定会来拉你,用肢体动作来拉你,意思我再玩一次。这个就是主动表达了。


3,再比方说你跟孩子前面跟着他屁股后面玩,他在沙发上躺一躺,然后你可能会给他挠小脚丫,或者给他按摩按摩小腿大腿。你一按孩子可能觉得触觉敏感,他就跑掉了。然后他可能过一会儿又躺过来了,你说妈妈给你按个脚,然后捏捏小指头,他可能一捏觉得好玩。然后过了几天,你可能再跟他玩游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捏完左脚,他把右脚伸给你了。


可是你想一想,这个游戏不能就一直老这么跟他玩,玩两次,可能那个心情和状态都是激情饱满的;玩了一个月之后,你可能就觉得自己失去耐心了,也不想主动跟孩子去贴了,这个状态就不对,那你要想的是什么?


如果我觉得这个游戏玩了一个星期,接下来我自己都觉得枯燥的时候,那我就要去想我怎么再去跟他玩了。比方说除了用我的手按摩之外,还有各种按摩工具,比如筋膜枪,或者说各种小花朵的按摩小滚珠,然后还有各种图案的那种敲背的、按摩的东西...你都可以买回来跟孩子玩。


可能孩子觉得他就喜欢你用手的触觉,可能你一拿按摩器玩的时候,他就跑了。他跑的时候你就可以变成跟他追逐游戏了。


你说哎呀呀,我要抓住一个小鸡了,我要把这个小鸡做成烤鸡。你可能跟他玩这个游戏。然后说哎呀,我刷点油,然后再撒点胡椒粉。你可能就是变成这种电视里或者是什么的生活里他喜欢吃的东西,做一个这样的连接。


就是你会不断的跟着孩子的喜好和他的生活。可能这个游戏你玩了一段时间自己没有激情了,你可能就要去想一想孩子还有其他哪些方面的爱好,然后再去做连接。


4,如何用早教课帮助孩子逐渐拓展?如何选择兴趣班老师?


5,想法子给孩子开新坑。看看身边孩子们在玩什么,去玩具店看看有什么发现。

五,孩子如果对某个事情的兴趣被很充分的建立起来了,只要给到他一个舞台给到他一些素材,孩子是有他的想象力和愿意尝试的主动性在的。


诺爸直播间展示了很多诺诺日常玩的小玩具。诺爸诺妈没有刻意去逼孩子必须要学一些什么,更多是从这个事情很好玩很有趣,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个东西出发,更多是从一个又一个兴趣去拓展。


孩子只要自己想记,自己想了解,他对于某些事情的领悟能力慢慢就会出来。


找到孩子热爱的是什么,他想做的是什么,跟他一起寻找到那种基于兴趣而想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感觉和乐趣。


文字整理:小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