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伊始,一股“共享位置捉迷藏”的游戏风潮席卷全国:几十上百人聚在一起,选出“猫”和“老鼠”,集体打开手机共享位置,然后上演一场你找我藏、你追我跑的“躲猫猫”游戏。躲猫猫,又称藏猫儿、捉迷藏。据了解,这种童年时光的游戏,如今有了GPS和北斗卫星的加持,这种新玩法最早大概于今年年初出现在一些大学校园内,如今已在全国各大城市悄然流行。活动爱好者表示,这项游戏“不仅可以运动瘦身,还可以沉浸式体验童年捉迷藏的快乐,释放生活压力”,“让跑步运动变成一个社交游戏,有趣又好玩”。本期公社将讨论“共享定位”这种躲猫猫的玩法为什么火?这种轻松社交和释放多巴胺的玩法有趣在哪儿?
拟邀请嘉宾:
小铭“整点薯条”青年活动组织者
于子航 某知名心理学考研机构社会心理学主讲老师
主播:
包宇琨
曾紫琪
时间线:
02:24躲猫猫游戏,基础版VS进阶版
04:45 发起线下活动的初衷是促进各领域朋友相识
07:50 社会心理学看待“躲猫猫”的三个视角
14:35 线下“躲猫猫”活动用户画像:单身、女性玩家局多
19:02 用“社恐席位”重新认识社恐:相比闲聊有的人是更追求沟通效率
23:09 当代年轻人社交的底层逻辑:广泛而不深刻
27:46 搭子社交的困境是人们希望深刻被看见,却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个人
29:36 人的多面性决定了我们可以在多次相遇中一点点了解彼此
33:17 搭子社交很包容,每一颗孤独的心都需要找到“深刻的搭子”
40:18 自称社恐的人在活动现场往往表现良好
41:32 社恐可能是自我认知偏差 ,要敢于迈出第一步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