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一个“恩将仇报”的国家,现已加入“4K打印”豪华晚餐。
1973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群孟加拉人发出了独立建国的呼喊,于是巴基斯坦天下大乱。
巴基斯坦的内乱,源于大英帝国的遗产。作为名副其实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英国最喜欢的就是“你若安好,那还得了”地捣乱,为此不惜“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令人咬牙切齿的祸患,尤其是英属印度。
作为“日不落帝国”的模范殖民地兼“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英属印度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忠实发挥了“帝国奶牛”的作用,是“日不落帝国”最爱不释手的存在。
然而,穷兵黩武的英国终归难逃兴亡盛衰的历史周期律,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将英国彻底打回了原形,于是英国在殖民地的维持上终于力不从心,不得不接受英属印度自立门户的尴尬命运。
然后,印度来了个蒙巴顿。作为英属印度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忠实”履行了善后事宜,并制定了以宗教为分野依据的“蒙巴顿方案”,即“印巴分治”方案。
事实证明,英国的搅屎棍精神确实炉火纯青,虽然因为印度教徒的人多势众,印度体量大得吓人。但巴基斯坦则占据了印度河流域大部和恒河三角洲,对印度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态势。
鉴于被掐头去尾的姿势太过憋屈,更因为印度因为没有革命或战争的洗礼,统治阶级换汤不换药,并不由分说地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妄图消灭巴基斯坦一统南亚,于是印巴独立后,两国的对抗就从未停止。
但问题是,两次印巴战争印度非但没能在克什米尔占到便宜,还总是被北方的新中国吓得瘫软无力,于是在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后,印度精英创造性地提出了“声西击东”的思路,并利用巴基斯坦东西部的矛盾浑水摸鱼。
彼时的巴基斯坦,虽然因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对印度的仇恨走到了一起,但除了伊斯兰教,双方几乎再无共同语言。比如西巴基斯坦以旁遮普人为主,属雅利安人种的拉其普特人,是外来民族,并说乌尔都语;而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族则属于古印度人的分支,普遍皮肤黝黑、身材矮小,主要说孟加拉语。
因为双方的差异实在夸张,于是独立以来的巴基斯坦,除了全心全意地和印度死磕,就是加班加点地同化东巴基斯坦,比如将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将超过2/3的财政支出用于西巴的发展,更将大部分的外来援助作为西巴的特有财产。
不仅如此,巴基斯坦还将大部分的政府机关和军队名额分配给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最大的存在感就是没有存在感。
面对此情此景,东巴人民唯有一句“阿西巴”。要知道,虽然东巴面积远小于西巴,但无论人口数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远超西巴,在无私奉献却时常被无情边缘的背景下,东巴人民自然越来越不满。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常年和印度在克什米尔死磕,但东巴周边却相对安全,对印度的仇恨也远不及西巴,眼看西巴不断掏空东巴的钱,东巴人民终于不再怂蛋,于是双方最终兵戎相见。
眼看巴基斯坦内乱骤起,印度高兴得像个200斤的孩子,毕竟肢解巴基斯坦并扭转印度被夹击的机会就在眼前,于是英吉拉·甘地政府迅速行动起来,除疯狂地整军备战,英吉拉·甘地还在国际社会上蹿下跳地奔走,在不断试探大国底线的同时,更在1971年8月9日与苏联签订了具有准军事同盟性质的《苏印和平友好合作条约》,干涉巴基斯坦内乱更加有恃无恐。
在准备妥当后, 印度借口难民问题于11月22日悍然入侵东巴基斯坦,随后奋起还击的巴基斯坦向印度宣战,第三次印巴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仓促应战正中印度下怀,于是巴基斯坦很快一败涂地。1971年12月16日,印军占领东巴首府达卡,东巴守军无条件投降。
1972年1月10日,第三次印巴战争落下帷幕,东巴基斯坦正式脱离巴基斯坦自立门户,孟加拉国由此横空出世,印度彻底告别了被巴基斯坦掐头去尾的尴尬局面,同时极大地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实力,从此在南亚掌握了更多的战略主动权,可谓大获全胜。
然而,印度却并没有高兴太久,因为靠印度“帮助”才独立的孟加拉国,很快就让印度欲哭无泪。
按理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一手推动孟加拉国独立的“再造之恩”。所以一般而言,孟加拉国即便不将印度奉为神明常年供奉,叫声爸爸总不过分。
但现实情况是,孟加拉国只想让印度马不停蹄地出门右滚。
事实上孟加拉国独立之初,确实是亲印度的,尤其是孟加拉国国父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在孟加拉国自立门户后,就坚决奉行亲印政策,使印度能够心无旁骛地在西部对抗巴基斯坦。
但也正因为被印度三面包围的孟加拉国根本掀不起什么大浪,印度对孟加拉国的拉拢也基本是口惠而实不至,所以自力更生的孟加拉国常年贫困,终于导致民怨沸腾,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全家更是在1975年的政变中被杀。
谢赫·穆吉布·拉赫曼死后,齐亚·拉赫曼执掌孟加拉国,并开启了孟加拉国反印甚至“打印”的历史进程。
对于当时的孟加拉国而言,和印度之间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水火不容,人种和民族的大相径庭,更有水源和飞地等问题的掰扯不清。
虽然孟加拉国占据了恒河三角洲,能够让印度借港出海,再加上印度洋季风的作用,水量根本不是问题。但问题是热带季风气候分干湿两季,干季的孟加拉国尤其需要恒河上游的水资源,于是两国经过20多年的交涉,终于在1996年12月签订了水条约。
相比之下,飞地问题则更为棘手,毕竟当年的孟加拉国也是巴基斯坦的飞地。由于英属印度时期土邦领主打牌赌地等历史因素,孟加拉国和印度在边界常年不分彼此,甚至还有飞地套飞地的情况。
据统计,印度和孟加拉国互有飞地共198块,其中孟加拉国境内有106块印度飞地,印度境内有92块孟加拉国飞地,而且大部分位于西里古里走廊附近。
飞地的存在给两国居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但直到2015年两国才进行了162块飞地的领土交换工作。
然而即便解决了部分棘手问题,两国关系依然长期冰冷,毕竟除了表面的一系列因素,从印度的角度来看,以英属印度继承者自居的印度常年为恢复英属印度版图而努力,这意味着印度不仅要消灭巴基斯坦,更要将昔日作为英属印度一部分的孟加拉国收入囊中。
而且,吞下孟加拉国不仅意味着东部麻纺基地的完整,更意味着东部国土的安全。当年的印度之所以着急肢解巴基斯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巴基斯坦不仅左右夹击着印度,东巴基斯坦更让窄窄的西里古里走廊凶险异常。
要知道西里古里走廊虽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堑,但却直接关乎东北六邦的安全,决定了东北六邦是本土还是飞地。
因此,为了领土的完整,印度需要将西里古里走廊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堡垒,这是印度在1975年将锡金生吞活剥后,控制不丹,压制尼泊尔的重要因素。
而印度对锡金和不丹等国的凶相毕露,让孟加拉国心惊胆战。因此,孟加拉国反印甚至“打印”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国土安全,孟加拉国作出了一系列历史性的判断,比如和仅有的邻国缅甸和斯里兰卡保持密切关联,毕竟虽然被印度三面包围,但孟加拉国并不想成为印度的盘中餐。
除了与邻国搞好关系,孟加拉国还和昔日的“家人”巴基斯坦握手言欢,毕竟除了宗教层面的些许共鸣,两国在对抗印度问题上正在越来越默契。
更重要的是,在“双面打印”、“3D打印”再到“4K打印”等局面逐渐成型的情况下,孟加拉国的同仁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这为中国和孟加拉国的关系升温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中国影响力在孟加拉国的不断扩大,让印度再度感受到了掐头去尾的绝望。毕竟中国和巴基斯坦早已情比金坚,1962年的中印之战已经为中国影响力的延伸铺平了道路。
当然,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历史一再证明,即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能打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历史规律,孟加拉国也不可能保证伙伴甚至盟友的全天候不缺席。毕竟印度除了在陆地上三面包围了孟加拉国,更有将印度洋打造成“印度之洋”的野心,尽管没有独立建造航母的技术,但毕竟敢于砸钱,而这注定会将孟加拉国围堵得严丝合缝。
所以为了安全,更为了生存,孟加拉国充分发扬了“多生孩子少种树”的自保技能,在贫穷的土地上不停造人,每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达到了1265人的恐怖水平。
尽管1.6亿的人口对于印度十几亿人而言依然不值一提,但对于战斗力稀松的印度而言,吞并孟加拉已然难于登天。毕竟印度国内3亿多穆斯林已经足够头疼,根本难以想象吃下孟加拉之后的恐怖场景。
但孟加拉人似乎从不跟印度见外,除了因战乱等因素迁移到西孟加拉的孟加拉人,在人地矛盾早已极端尖锐的情况下,孟加拉人选择到印度的东北六邦谋生。
起初,因为统治力的力不从心,印度为防止东北六邦远走高飞,除了常规的种姓压制,继承英国的“分而治之”,无所不用其极的经济围困等,更通过默许孟加拉人大规模涌入,激化与当地人的矛盾。
本来这一政策效果非常喜人,毕竟东北六邦人民在对付孟加拉人这帮外来民族就已经将精力基本耗尽,基本没有挣脱印度统治自立门户的可能。
但问题是孟加拉人民真争气,人均四胎五胎起,印度根本无能为力。于是只能推出所谓《公民身份修正法案》,限制非法移民,于是感觉被卸磨杀驴的孟加拉人民揭竿而起,将印度社会搅得乌烟瘴气。
所以,印度一手推动孟加拉国独立虽然扬眉吐气,但却给自己留下了更加无语凝噎的问题。虽然孟加拉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一直没能公开“打印”,存在感比孟加拉虎还要低,但随着“打印”比亲印萌发更多红利,孟加拉国的“打印”势必越来越有底气,印度则不可避免地品尝到什么是真正的作法自毙。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