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国家而言,人口是名副其实的负担,比如一场新冠疫情,美国等西方国家死个千儿八百万的人不仅无动于衷,反而感觉一身轻松。但对于名气还不如孟加拉虎的孟加拉国而言,人口却是名副其实的“财富”,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资源”。
从1972年建国以来,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孟加拉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一言难尽,但人口增长却一骑绝尘,从0.67亿人猛增至2022年的1.68亿人,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增长率连传统人口大国印度都自愧不如。
而孟加拉国之所以执着于“多生孩子少种树”,根本原因在于印度如影随形的觊觎。
理论上说,世界上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孟加拉国就算实力弱小,也没理由在印度面前气短。但在南亚的一亩三分地,印度从来不是一个“慈眉善目”的大国。
作为所谓的“英属印度继承者”,印度在1947年自立门户后,就一直有一个朴素的梦想,那就是继承英国殖民者的“遗志”,消灭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邻国一统南亚,并最终实现“有声有色”的“印度梦”。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独立后的印度顾不上脚踏实地,风风火火地就投身到了上蹿下跳的行动中,将矛头对准了昔日同样被英国殖民者殖民和欧裔的悲催邻国,将平静的南亚搅得鸡犬不宁。
而且印度还坚持“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以“天天双十一”的精神愣是买出了一个“第四军事强国”。
对于这样的印度,孟加拉国本来没啥感觉,因为1972年前的孟加拉国,是巴基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号“东巴基斯坦”。如果说孟加拉国被“欺凌”,那也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分配不公。
而且,虽然东西巴基斯坦相加也难以和印度相提并论,但英国殖民者作为世界知名的“离岸平衡手,大陆搅屎棍”,本着“临死还要蹬两脚”的决心,在因二战元气大伤不得不滚出英属印度后,炮制了天怒人怨的“印巴分治”方案,确保印巴两国在打得不可开交时,也能异口同声地问候英国佬的祖宗十八代。
而虽然体量更大的印度当仁不让地自诩为英属印度的继承者,但东西巴基斯坦的设置充分说明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并不偏心。毕竟巴基斯坦向西占据印度河流域大部,对印度形成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向东则扼住了恒河出海口,迫使印度不得不借港出海,更与东北六邦“藕断丝连”,可以说对印度形成了东西夹击的掐头去尾态势。
所以被夹在中间的印度,最大的心愿就是拆解巴基斯坦,于是印度充分发扬英国殖民者煽风点火的尿性,利用东西巴基斯坦的矛盾,将巴基斯坦撕裂成两部分。
于是在1971年,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不想和西巴基斯坦同在屋檐下的矛盾,风风火火地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并成功推动东盟巴基斯坦在1972年自立门户,孟加拉国由此诞生。
按理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还是救命之恩,但孟加拉国却只想骂人。因为印度推动孟加拉国自立门户,不过是想更容易地将其生吞活剥。说白了,救你是为了更好地欺负你,想到这里,孟加拉国的心情一片黑暗。
但问题是,开弓没有回头箭,而且,当初就是因为不想被西巴基斯坦欺负才上了印度的贼船自立门户,如今根本不可能得到巴基斯坦的帮助。缅甸虽然也是孟加拉国的邻国,但缅甸长期内战自顾不暇,而且因罗兴亚人问题对孟加拉国多有不满,所以在印度几乎严丝合缝的包围下,缅甸不可能成为孟加拉国的突围之处。
放眼四周,似乎只有印度的北方邻国可以两肋插刀。只是,新中国虽然有“打印”的实力,且在1962年在全世界进行了一个月的“现场教学”,将印度从有声有色的大国揍成了有声有色的奇葩。但问题是台海阴霾不散,北方问题又悬而未决,在彻底打断印度大国崛起的脊梁,将中印边界安排得明明白白,并确保一仗打出三十年和平后,新中国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并没有兵出阿萨姆,会师孟加拉的战略计划。
所以孟加拉想要活下去,首先只能靠自己,这对孟加拉国而言本身就是个无语凝噎的设定。要知道,自己当初要是能靠自己,摆脱巴基斯坦何需印度浑水摸鱼?
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孟加拉国经过长时间的冥思苦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奋斗没希望,躺平我在行”的思想,全面开启了“自暴自弃”的摆烂模式。
虽然作为英属印度的“龙兴之地”,身在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国地势低平、土地肥沃,再加上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孟加拉国天生具备大江大河入海口经济繁荣的条件,毕竟长三角、珠三角、湄公河三角洲等基本都是所在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但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反差太大,再加上印度对恒河上游的破坏以及孟加拉湾喇叭口的地形对风暴潮的“顶托”作用,使得孟加拉国几乎无年不涝,孟加拉国的经济也不可能从一片汪洋中异军突起。
再加上孟加拉国政党“宁可不吃饭,也要加班捣乱”的“优良传统”,尤其是人民联盟与民族主义党的针锋相对,导致孟加拉国政府式微、社会贫困。
而经济的拉胯,不仅导致孟加拉国基建设施落后,首都打卡放眼望去尽是贫民窟。更让一贫如洗的民众容易被极端宗教组织煽风点火,加剧了孟加拉国社会的动荡。
可以说,独立后的孟加拉国基本不具备欣欣向荣的条件,时至今日孟加拉国依然以农业为生,是世界著名的黄麻产地。
由于经济的长期拉胯,以及政府社会治理的一言难尽,孟加拉国的人口增长很快失控。
人口的猛增毫无疑问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人均资源占有量匮乏,社会发展压力巨大等,尤其是当人口超过1.67亿,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65人,对于本就不发达的孟加拉国而言就更是可怕的灾难。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由于应付人口的爆炸就已经疲于奔命,孟加拉国的经济发展更加力不从心,但这种局面却也让孟加拉国“因祸得福”。
因为对印度而言,孟加拉国人口体量太大,一口根本吃不下。
鉴于除了中印战争没有经历过正儿八经的厮杀,战斗力实在拉胯,印度想要将孟加拉国拿下,注定不可能靠军队的平推,只能是“温水煮青蛙”般的“同化”。而如果孟加拉国人口持续爆炸,印度的“潜移默化”难度势必成倍增加。毕竟同化个小小的锡金都费劲巴拉,想要拿下孟加拉国只能是骑虎难下。
要知道,孟加拉国98%是孟加拉人,91%是穆斯林,而印度教徒撑死了也不到11亿人,印度斯坦族更是只占印度总人口的44%,在自身民族和宗教矛盾都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想要同化孟加拉国,就算“向天再借五百年”也不行。
而让印度更加无语凝噎的是,自己能不能吞并孟加拉国暂且不论,自家的“后院”却时刻在被被孟加拉国“冲锋陷阵”。
而这个后院,名叫阿萨姆,在今天的印度东北部。
因为人口的不断膨胀,国内环境又如此脏乱差,就业机会更是严重不足,孟加拉国人口开始不可避免地向外部“输送”。除了当年“合体”的印度西孟加拉邦,东北六邦成为孟加拉人的移民首选。
本来,印度对孟加拉国移民,印度的态度还相当宽容。毕竟能到印度谋生,充分说明了印度人文环境的优越性。而且孟加拉人来印度打工,能给印度带来更多的劳动力,对印度经济的发展也是相当有利。更重要的是,孟加拉人涌入东北六邦,能最大限度地“稀释”当地的原住民。
要知道,东北六邦作为英国殖民者从缅甸夺走的土地,从来对印度就没啥感情。但印度没有经历革命或战争洗礼的国情,孱弱的政府统治东北六邦根本就力不从心,所以印度在东北六邦也曾“躺平”,除肢解阿萨姆,将其编入种姓制度最底层,同时进行经济上的掠夺,印度还默许孟加拉国移民大量涌入,人为制造双方的矛盾。
事实上早在英属印度时期,为了充分开发阿萨姆地区的种茶产业,英国殖民者就曾向阿萨姆地区大量迁入孟加拉人。所以继承英国殖民者煽风点火传统的印度,一度在“萧规曹随”的“躺平”下,取得了统治东北六邦的成功,东北六邦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始终是印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令印度始料未及的是,孟加拉人用实际行动印证了啥叫“给点儿阳光就灿烂,给点儿洪水就泛滥”。
眼看向东北六邦移民是你情我愿,孟加拉人干脆不把自己当外人,人口流动那是一发不可收拾。很多地方的孟加拉移民甚至超过了土著人,尤其是特里普拉邦,穆斯林竟然占到了总人口的70%以上,妥妥的“鸠占鹊巢”即视感。
所以,印度情绪越来越不稳定。毕竟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东北六邦迟早成为穆斯林的地盘。到时候还怎么痛饮萨姆奶茶?
于是,奉行“大印度教”主义的莫迪政府在2019年出台了《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矛头直指非印度教徒,尤其是非法入境的孟加拉移民。
眼看印度的人文环境如此差劲,广大非印度教徒尤其是穆斯林群情激奋,他们纷纷走上街头,用实际行动问候着莫迪的祖宗,印度本就不太稳定的社会秩序更加动荡不安、矛盾丛生。
可以说,从一手推动孟加拉国自立门户开始,除扭转了被巴基斯坦东西夹击的困境,印度在孟加拉问题上始终在不断掉坑。而孟加拉国也用“全民皆兵”的“子宫战争”告诉印度:人口不仅是抵御大国压迫的“盾”,更是反守为攻的“矛”。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孟加拉国的“摆烂”,虽然挫败了印度的虎视眈眈,却也让自己深受其害。毕竟在自然环境恶劣、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人口的爆炸带来的是沉重的社会负担,所谓的人口红利更是无从谈起。
但幸运的是,孟加拉国得到了我们的大力支持。作为“4K打印”以及印度洋能源通道的重要节点,我们对孟加拉国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除了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支持,在孟加拉国的大量投资也大大提升了孟加拉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尤其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孟加拉国的转移,让孟加拉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显现,成衣制造更是世界闻名。
从孟加拉国当前的国情来看,印度的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国内政治环境依然不甚稳定,更重要的是孟加拉人依然不曾有勤劳奋进的精气神。但我们的支持,对孟加拉国而言无疑是脱胎换骨的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正在让孟加拉国找到一鸣惊人的可能,孟加拉国人均GDP一度超越印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这样的孟加拉国,必然会让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印度更加痛不欲生。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呵呵呵,真是笑了(`Δ´),有实力的强国,幸运永远的伴随着它
挺好个文案,你错误百出,让你读出机器人的感觉,也是服了,回家干活吧
可惜是机器人
不要被评分误导了,这种文章听的人相对较少,感兴趣的人也较少 评分不高也是情理之中,但确实是很有深度的文章!一听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