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2023可持续发展目标峰会于美国当地时间9月18日-19日在纽约举行,中方在全球发展倡议合作成果展示高级别会议上正式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这是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连续5年撰写的报告。
报告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并实施8年来,中国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大幅改善。2022年,过半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已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为联合国2030年议程中期评估贡献科技力量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5年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新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这些目标包括消除贫困和饥饿、为儿童提供优质教育、实现性别平等、加强生态建设和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等。
2023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中期评估年。联合国今年7月10日发布的报告显示,专家评估的约140个具体目标中,只有15%有望在最近10年内实现。其中近一半的目标偏离轨道,30%的目标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出现倒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的前言中表示,“除非我们现在采取行动,否则2030年议程可能会成为我们期望的世界的墓志铭。”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介绍,在联合国全球SDG指标数据库中,仍有约一半国家严重缺乏进展数据,且数据更新不及时、影响指标监测和科学决策。在此背景下,今年《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41个典型案例,提供全球与中国尺度的湖库水体透明度、高温热浪等数据产品32套,弥补了SDG指标监测的数据空缺,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2021年后重回上升轨道
报告主要围绕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发现,在SDG 2零饥饿方面,全球耕地总面积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全球人均耕地占有量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SDG提出后,降幅较之前略有降低,为每年0.88%。
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2001-2020年,全球农业区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总体上升幅度为3.5%。从国家尺度看,世界主要产粮国中,中国和印度的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增幅较高。
在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方面,2015-2020年,全球主要城市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提升了3.4%。全球遗产保护态势呈现正向发展,2015-2022年,PM2.5浓度从21.6微克/m³降至19.4微克/m³。
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全球的碳排放量在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夏季升高幅度不明显,在秋季又进一步快速升高。这一规律与大部分国家人口集中于北半球,而北半球国家冬季和夏季有取暖和制冷需求有关。另外,全球碳排放数据反映出,由于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人为源碳排放量出现剧烈下降,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21年后重回上升轨道。
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调整SDG指标体系,促进基于地球大数据的指标分解,打破大数据共享壁垒,推动广泛应用,充分发挥地球大数据在SDG评估中的作用。
中国过半环境类SDG指标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
据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陈玉介绍,231个SDG指标分为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类,其中环境类92个,超过一半已提前实现。
在中国尺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根据5年的报告成果及国家与联合国部分统计数据,分析了2010-2022年中国98个环境类为主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进展,首次实现中国所有环境类SDG指标的系统性评估。
结果显示,到2022年,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环境类指标提前实现2030年目标。综合来看,中国从2015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以来,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大幅改善。其中,SDG 2零饥饿、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SDG 13气候行动、SDG 15陆地生物等目标中参与评估的指标60%以上都已经实现2030年目标。
中国在逐步实现营养需求满足目标的基础上,粮食生产向可持续方向迈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占比提升至50%以上,建设区化肥、农药、灌溉水和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提高8.8%-24.3%。同时,中国清洁能源转型取得显著进展,与2015年相比,2022年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了2.8倍和9.2倍,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增加了78倍,特高压输送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增加了1.69倍。
在SDG 11可持续城市与社区方面,中国SDG 11各指标取得了明显进展。2015-2020年,主要城市棚户区的常住人口下降了30.8%,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显著增加,PM2.5暴露风险下降至44.2%,城市建设用地生态绿化成效显著。
2018-2021年,中国近海微塑料的平均密度整体处于中低水平;2010-2020年,中国海草床面积呈现略有回升的趋势;2015-2021年,中国近海筏式养殖面积有序增长,分布呈现远离海岸线的趋势。森林覆盖面积呈明显增加态势,人工造林成效显著。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