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

00:00
08:56
慈悲喜舍

【故事分享】
有一天,孔子讲到子路,说:“子路这个人很虚心,别人指出他的毛病和不足,他就非常高兴,所以进步很快,好些学生都比不上他。从历史上看,凡是君子都是吸取别人的优点、长处。大禹就是这样的典范,他听到谁说善言,就向谁敬礼。舜更是了不起,他把别人的长处吸收过来,把自己的短处抛弃掉,做起善事非常愉快。舜身上的优点、美德全是从别人身上学习、吸收过来的。可见,吸收别人的优点来自己行善,这便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找一字代替】

我跟朋友们聊天时,会问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找一个字代替“佛”,你会找一个什么字呢?我会用“觉”来代替。为何?因为佛就是觉者,觉悟的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所以说,佛是觉悟了的人,而人是未觉悟的佛。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通过修炼,让自己开悟成佛的。为何大多数人不能成佛呢?贪嗔痴慢疑掩盖了我们的佛性。恐怕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佛是很难达到的。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要学佛了?不是!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学佛,不一定要把目标定在成佛上,而是减少烦恼痛苦,改善我们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与快乐指数。

【慈悲喜舍】

“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具有正能量的四个心态。如果我们能够从这四个方面着手修炼、努力,哪怕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状态,但只要朝这四个方面去努力,那我们的精神状态一定会焕然一新,我们的心地一定会越来越清净、敞亮通达,一定会越来越幸福,一定会不断地觉,不断地接近佛。

先看“慈”,慈就是发心让别人快乐,这颗心要把好的东西、快乐的东西,无条件地给别人。这里要明白的是,让别人快乐是无条件的,自然而然,不是勉强为之。所谓“无缘大慈”就是这个意思。“无缘”就是无条件,“无缘大慈”就是这无条件地帮助别人。

再看 “悲”,悲就是发心帮助别人脱离苦海,这颗心是悲悯别人。看到别人受苦,就等同于自己在受苦。所谓“同体大悲”就是这个意思。比如你左手发痒,右手就会抓痒,为何?同体嘛。
上述“慈”、“悲”合起来就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慈、悲侧重利他,那么“喜”和“舍”呢?侧重自利。

喜就是快乐,佛称为“悦乐”。悦,是一种心态,内在的感受;乐,表露在外,喜形于色。其实悦乐才是生命的本态,本来应该如此,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本来就应该很愉悦、快乐。可我们往往烦恼不断,焦虑抑郁、闷闷不乐。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每天的生活本来都应该处于一种悦乐状态才对,可我们做到了吗?其实,我们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我们活得不够悦乐,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原因在于自己的心境并不平静、干净。那如何让自己快乐呢?快乐来自于清净心。而不快乐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心不清净。所以,我们要学佛: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张其成教授说:“儒家温暖如春,教我们从爱人中体验快乐,那么道家就是清凉如秋,教我们在智慧里体会逍遥。”中国文化其实是乐感文化,儒家以建功立业为乐,佛家以度己度人为乐,道家以逍遥自在为乐。儒家主张“与人为善”,道家提倡“知足常乐”,佛家开示“心无挂碍”,都是殊途同归。前面故事分享中的孔子提到的子路以及大禹、舜都做到了“与人为善”,我们要好好从故事中体会“与人为善”的境界,结合北宋儒学大家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体悟儒家之“乐道”,不是物质之乐,不是感官之乐,而是德性之乐,人文之乐,天地人的和合之乐。我们看孔子:“望之俨然”,远处看,好像他很严肃;“即之也温”,你跟他接触,他很温暖,如浴春风,他有一种喜,会感染他人。

舍就是舍得。舍,不仅是舍得物质,还要舍掉我们心性里负面的东西。舍到一尘不染,舍到“真空生妙有”的状态。其实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舍不得”。如果舍不得,结果就一无所得。

我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修学,最后一定会是别开生面的快乐人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