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

00:00
10:54
【故事分享】
(唐)丰千禅师,捡到了一小孩,问了附近的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是谁家的孩子。丰千禅师只好把他带回国清寺。因小孩是被捡来的,所以叫他“拾得”。长大后拾得与贫苦孩子寒山相交甚好。一天寒山被别人说了几句,想不通,便问拾得:别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那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尊敬他、不理他,这样再过几年,看他会怎样。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感悟启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被别人讲几句,就想不通,难过很长时间,久久不能释怀。
普贤菩萨的第九大愿王是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持续不断,“天长地久有时尽,恒顺众生无绝期”。“顺”,就是依顺,“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我们的生活环境、物质环境。众生是包括了人、物,乃至于许多的事相。恒顺众生,就是持续不断地顺从众生的意愿,无条件给他们利益和快乐。可以说,恒顺众生就是为了众生,依靠众生。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台湾佛光山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个“给”,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

那么,如何随顺众生呢?
其一,以慈悲心随顺众生。为众生着想,无条件地给众生利益和快乐。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以悲悯心为基础,才能引发菩提心的生起,最终圆满大慈大悲。对一切众生充满无限慈悲,时时心系众生,才能成就无上佛道。菩提从何而来?正是由众生而成就。如果没有众生作为修行所缘境,一切菩萨都无法圆满佛道,成就无上正觉。所以我们一定要清楚,修行的根本是利益众生而非成佛。《华严经》中说:“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故能成就供养如来之功德,念念相续,永无穷尽。”以大悲心随顺众生,做到为众生着想,无条件地给众生利益和快乐。

其二,以平等心随顺众生。随顺众生,都要随顺吗?比如故事中的寒山被别人欺负、谩骂,难道也随顺别人?这里要注意,别人欺负、谩骂我,不是随顺他的欺负、谩骂行为,而是这个谩骂的人,仍是你随顺的对象。法界虚空界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那我做不到,他骂我、欺负我,我还随顺他,还给他带去安乐、利益,我无法做到。其实我们讲,以平等心随顺众生,就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哪怕是你的对手甚至伤害你的人,都要用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你可能会说,他欺负我,骂我,我还要包容他,我真的做不到,我的胸怀没那么宽广。这样的人我也要随顺,我会很难受,心里的坎实在过不去。其实,这种难受是修行的开始。从这个难受出发,难行仍行,难忍也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就会让自己的胸怀慢慢地开阔起来。要学会换位思考,觉知对方为何要骂我和欺负我,找到真正的原因,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宽容对方。我们这里讲平等心,其实非常重要的方法要去除善恶的分别,若存有好恶之分,只能说明其心行仍滞留于凡夫境界。哪怕还有一个人是你讨厌或不愿帮助的,就不是圆满的慈悲。所以说修行境界如何,对内心进行审视,有什么心态,就代表修行程度。这里说要有平等心,不要分别善恶的分别心,并不是说没有善恶好坏,或者善恶不分,相反,我们还要修善除恶,善恶分明。平等心讲的是对待善恶要一样对待处理问题,不要分别对待。比方故事中寒山遇到的人骂他,其实就是一种恶,我们对待这种恶就不要起分别心,更不要起嗔恨心,跟对方对骂,而是平和对待,找到根源,帮助对方。

其三,恒顺众生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自己的父母或儿女,朋友、同事以及平时遇到的人。这些人让你碰到,甚至生活、工作在一起,就是自己的缘分。当然可能是善缘可能是恶缘。不管怎样你都必须面对。比如故事中寒山遇到欺负他的人,也是有缘人,可能是恶缘。遇到了恶缘就要处理,要永远顺着他的境界,将他从逆流中解救出来。如何随顺,如何解救?自己被他骂、欺负,我首先不要生气,因为生气不解决问题,还伤害自己,同时冷静思考他的缘由,找到根源,尽量帮他,而不是和他一样去对骂,不要起嗔恨心。父母对待孩子也是这样,不要总觉得孩子不听话,“恨铁不成钢”。当然我们普通父母总是希望儿女随顺自己,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儿女。因为我是为儿女好,我有人生经验要告诫他少犯错吃苦。这里的问题还是出在“以自我为中心”,我才是对的,孩子就应该听我的。强烈的我执遮住了父母的理解心,难以接受孩子的所作所为。难以做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随顺孩子。相反,孩子对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说,不管什么身份,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就不是真正的恒顺众生,内心还有我执,那就不靠谱、不圆满。
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要慈悲、平等对待,接受与处理,而不怨恨、责怪甚至冲突对抗,这是恒顺众生的要求。有修为的人,一定是直面问题,寻找根源和处理的方法。

其四,恒顺众生要求顺势而为讲究方法。我们每个人从出生以来,就累积了种种的人生经验和种种观念,而这些经验和观念往往根深蒂固,要改变这些观念非常困难,甚至一辈子都改不了。正因为这样,恒顺众生,必须恒顺他人的意见,讲究方法和机缘。不要轻易去反驳对方,不要生硬地教训对方。要契理契机,善巧方便。根据不同的习性与感悟力,用适当的方法去启发帮助,对于那种偏见顽固不化的,不要直接对立,多琢磨,多观察,了解对方,理解对方,尽量顺着他,让他欢喜,顺势利导。遇到某件事情意见不同的对方,做到有效沟通,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随顺而转,一切顺其自然。

故事中的寒山,如果能够对于别人的谩骂和欺负,不理不睬、不牵不挂、不怨不恨,就是恒顺众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