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聊“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不是从小吃到大的吗?
在我还在念书的时候,学校饭堂就不是自己做饭的了,而是跟一家饭馆还是酒店茶楼合作(中央厨房)。临近中午下课的时候,就从外面拉回来一大车盒饭。有五种饭菜可供挑选,排骨永远是最抢手的,去晚5分钟就一定没有了,所以那会我最烦老师拖堂了。
最难吃是蒸鱼,蒸鱼最讲究原汁鲜味,它把蒸鱼和其他菜放到饭盒里,一方面可能是窜味了,另外就是放的时间可能太久了,或者食材不新鲜,总之超级难吃。但每次晚下课,我都得吃那条鱼,MD都把我吃出阴影了。之后实在顶不住了,我就偷偷跑出学校吃牛腩粉和羊肉炒饭。。
预制菜的定义范围其实很大,只要是提前处理好的食品都叫预制菜,八宝粥、鱼罐头、方便面都可以算是预制菜。而我们平时最常吃的预制菜可能就是各类速冻食品。比如我经常吃的就有湾仔码头速冻饺子,双汇的火腿肠,安井的火锅料以及广州酒家的虾饺、糯米鸡等早餐点心。
这些预制菜味道其实不算好,但销量之所以不错,主要还是成本和效率。我两年前去听预制菜行业赛道路演的时候,研究员说过一句话我很记得,“预制菜是城市化进程中,消费者的最优选择,这个需求未来还会继续增加”。
“现做菜”在大城市里面是非常奢侈的东西。
首先是地价/房租贵,以平均房价3万元/平方算,一个厨房平均面积是5平方,总价值就是15万元了。所以前几年还曾经有过“买房要不要厨房”的讨论。我认为一个家庭还是需要保留厨房的,但个人确实必要性少很多。
其次是人工费贵/时间价值高,做一顿饭要到市场买食材,买回来还要洗切煮,吃完了还要洗碗收拾干净,整套流程下来怎么也得两小时吧。以广州平均工资1万元/月算,假设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一个月的工作时间就是160个小时,平均时薪就是62.5元,两小时做饭的时间成本就是125元。
以上都还只是能量化的成本,背后还有没办法量化的个人情绪成本。一天辛苦工作回到家,好不容易可以休息一下,躺沙发上刷刷视频或者出门到小区遛遛狗。在这个大脑几乎宕机的贤者时刻,我相信不少朋友会在做饭和外卖之间,果断选择后者
这几年外卖和预制菜发展迅速,销量剧增,并不是它们味道很好吃,主打的其实是“便宜”,而且这个成本优势未来还会进一步放大,最终实现“预制菜驱逐现做菜”。
我们都知道一个经济学原理“规模效应”,规模越大,平均成本就会越来越低。成本越来越低,吸引更多需求过来,规模越来越大。预制菜统一采购,统一运输,量越大成本就越低。并且,一开始是雇佣厨师炒菜,等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改为机器炒了,人力成本又省不少。
最终,做饭炒菜也逐渐变成了最内卷的制造业。
那么现做菜会彻底消失么?
那肯定不会,它会逐渐变成一种奢侈品。
参考海外的经验,以后大家在路边的便利店里面,都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填饱肚子的食物,但都是预制菜。想吃好一些的,那就得到高级餐馆,但由于厨师的人工成本非常高。所以同样的食物,价格可能是便利店的好几倍。我们也可以到超市买材料回家自己做,但就要考虑投入的时间成本是否值得了。
最终还是回到那句话,一分钱一分货,20块钱吃个外卖午饭就别要求这么多了
目前我们看到一些全国餐饮连锁店,其实都是预制菜居多了,但也不影响这些店铺的生意销量。而且只有这些全国餐饮连锁可以越开越多,就是因为预制菜把做饭炒菜这门手艺变成了传统制造业。
他们哪是在开餐饮店,这是在开工厂啊。
我两年前大致研究过预制菜这个行业的前景,感觉投资价值不算高。虽然这个市场的规模增速非常快,但可能很难赚到钱。因为预制菜虽不算难吃但绝谈不上好吃,大家都是冲着成本便宜来的,不会给预制菜品牌价值过高的溢价,哪家便宜就买哪家,感觉很容易就发生剧烈的价格战。
......
请问这个文稿是药师写的还是佐罗写的?
泰国人家里很少做饭,他们预制菜行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