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燥气当令,但我劝你给孩子祛祛湿!

秋天燥气当令,但我劝你给孩子祛祛湿!

00:00
08:53

上周门诊,一位90后宝妈带着上幼儿园大班的女儿萌萌来找我看诊,孩子妈妈说,最近孩子整天无精打采的,早上起床困难,睡不够,而且吃啥都没胃口。我问孩子妈妈,孩子大便正常吗?孩子妈妈说,不太正常,大便不成型,有时候还会拉肚子。

通过问诊我还了解到,这孩子一到夏天胃口就不好,就喜欢吃水果、雪糕、冰淇淋,喝冷饮,每年夏天都要瘦好几斤,为了把夏天丢失的营养和体重追回来,一到秋天天气凉爽之后,孩子胃口好了,她都会抓紧时间给孩子进补。而且这孩子秋冬季感冒、咳嗽几乎是家常便饭。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苔,舌苔又白又厚,还有点发黄,舌头边缘还有齿痕,把完脉之后,我告诉孩子妈妈,孩子脾胃比较虚,体内湿气也比较重,需要健脾祛湿。

听我说完,孩子妈妈就很疑惑地问我:“袁医生,健脾我能理解,但是不都说秋天干燥,那不是应该润燥吗,为什么要祛湿呢?”

从六淫与节气的关系来说,秋季多燥证,燥证以体液缺乏为特征,往往表现为鼻干、唇干、咽干、干咳、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秋天的确是应该滋阴润燥以防燥。

同时,秋天虽然气候相对干燥,外湿少了,但长夏季节因防护不周、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潴留在体内的湿邪并没有清除。再加上,随着天气渐凉,许多家长爱给孩子“贴秋膘”,饮食肥甘厚腻也容易生湿。另外,脾主运化,如果孩子脾胃比较虚弱,运化水湿的能力不足,也会生出湿邪来。

所以,秋天家长不能光润燥还要兼顾祛湿。而且临床上,还常常会遇到了既有咽干咽痒、咳喘、便秘,又有头重身乏、脘腹胀满、大便不成形,湿和燥同时存在的孩子。所以,秋天既要润燥,也要祛湿。

而且秋天如果湿气不祛除,还容易给冬天的咳嗽埋下祸根哦。湿气通于脾,秋伤于湿,如果不立即发病,湿邪蓄于体内,日久郁而成热,等到了冬天,寒气大盛,外感寒邪,造成外寒内热,相搏乘肺,肺之宣肃失司,而发生咳嗽等病症。

这里袁医生要提醒一下各位家长,帮孩子润燥润肺前要先判断孩子湿气重不重,如果湿气重还是要先祛湿,再润燥。

怎么判断孩子湿气重不重呢?有湿气的人身体一般会有这4个表现:1.舌苔厚腻,舌体胖,两侧边缘有齿痕;2.四肢无力,头昏昏沉沉的,人也没有精神,干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3.胃口差,感觉吃什么都没味道;4.大便黏腻,容易黏在马桶上,很难冲刷掉。家长可以对照一下,占2个及以上就要想办法帮孩子祛湿了。

帮孩子祛湿,我们该怎么做呢?1.多吃具有利水、健脾、渗湿作用的食材,比如赤小豆、薏米、白扁豆、莲子、茯苓、芡实、冬瓜等;2.通过穴位按摩来祛湿,可以按摩,肘窝处的曲池穴、腋窝处的极泉穴和膝窝的委中穴;3.通过运动出汗,排除湿气,可以跳绳、跳舞、散步等等,最好能运动至周身微微汗出,汗出意味着阳气宣畅,阳气加于阴津,使阴津透出皮肤,阴津透出,即是排湿。

当然,祛湿最关键的还是要健脾。中医认为,脾是主云画的,通过健运脾土,让脾主水湿运化的机能更加强健,从而将体内的湿气化之于无形。

最后,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对于体内“燥”和“湿”的并存的孩子来说,润燥和祛湿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要谨记:润燥而不助湿,祛湿而不过度,讲究平衡,否则润过头了,运化不动,就容易“滞”住,形成“痰”,反而越“润”越“湿”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74067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