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以孤独,治愈庸俗
有书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诚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可供我们选择的路,只有两种:
要么享受孤独,要么沦入世俗。”
与其在人群扎堆聚集,聊着没有营养的家长里短、俗世八卦,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倒不如独来独往,自在轻松。
真正清醒的人,往往是孤独的,生命的完满,从享受孤独开始。
孤独,不是寂寞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到:
“孤独和寂寞不同,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深以为然。
人们常常把孤独和寂寞两个词,划分在“同义词”的概念当中,于是,孤独成了孤寂,独处便是落寞。
也正因此,提到“孤独”一词时,往往带着不可察觉的同情和怜悯。
好像被秋风吹落的树叶,零落在寒冷的深秋街道上,凄清,寂寥。
但事实上,孤独并非寂寞,而是一种丰富的安静。
无关乎外界环境如何,专注自己的内心,深耕于孤独深处的美,宁静又有力量。
在所有对孤独的解释中,我最喜欢林语堂的这段:
“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
可都与你无关时,这就叫孤独。”
孩童在巷子追逐玩闹,新鲜的瓜果可爱香甜,幼犬作揖轻吠,萤虫点亮夜空,烟火寻常,几分欢喜。
纵使欢声笑语与我无关,大抵也能被幸福感染。
孤独不是贬义词,可以是热闹的,是繁盛的,也可以是浪漫的,丰盈的。
不空虚,不平庸,不艳羡周遭的幸福,我自有我喜乐之处。
孤独最大的好处,
是回来做自己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真正强大的人,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潜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
潜心做事情,最少不了的,就是孤独感。
人只有处在孤独中,才能一点一点褪去不该存在的包袱,摘下面具,放下虚假的自己。
不再去顺从外部世界的规则,反过来让世界满足自己。
想到蒋勋先生,从都市来到池上村居,看山看水,潜心研究。
他说:
“最难忍受的孤独,大概就是在人群里,感受到周遭一片热闹时,那个时候,自己不再是自己。”
孤独最大的好处,就是回来做自己。
在孤独中,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看薄云轻飘,星月变幻;
可以吹着风,读书作画,风吹到哪页读哪页,自在随心;
也可以潜下心来创作,与天地为友,无人打扰……
艺术家的灵感在孤独中产生,作家的创造力在孤独中萌发;
因为孤独,是学会跟自己相处,沉淀下来,收获时间给予的礼物。
会跟自己相处的人,不孤独
朋友是个很会跟自己相处的人,工作日下了班,不是立马回家,而是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
今天看一场电影,明天打卡新开的奶茶店,休息时培养兴趣爱好,充实极了。
不由想到网上很火的“孤独的十个等级”:
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去游乐园……
有的人乐于独处,适应孤独,于是,一个人吃饭叫“自在”,一个人看电影叫“自由”;
有的人不喜单独出行,需要陪伴,于是,一个人做什么都孤单。
孤独这件事,归根结底,源于内心是否丰盈,会跟自己相处的人,不会觉得孤独。
宋代诗人林逋写过一首诗《小隐自题》: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
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一生远离红尘的林逋,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安静而富足,处处是清欢。
隐居在孤山,居于竹篱茅舍,一个人渔樵耕读。
酒饮微醺时打个盹,与鹤为友,与花为伴。
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即使是一个人,也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内心丰盈者,独行也如众。
愿以孤独,治愈庸俗
人的心里,若不种满鲜花,便会长满杂草,若空虚,若匮乏,便会沦入庸俗。
故而孤独,是治愈庸俗的良药。
享受孤独的人,心中都有一片花园,播种,打理,开花,远离尘世风物,被清丽雅致填满。
北宋周敦颐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染是非,独善其身;
苏东坡喜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高风亮节,潇洒坚毅。
人间草木,各有姿态,莲也好,竹也罢,他们之间相似的地方,大抵便是疏离尘世、孤芳自赏的孤傲;
喜爱草木之人,也能远离庸俗的侵扰。
很喜欢的一首禅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心无闲事,时时风雅,虽处孤独,亦有清欢。
春生,夏盛,秋落,冬清,四季轮转,孤独如常;
以孤独之心,代替庸俗之事,这是一种心境,更是接近禅理的哲思。
孤独,不是刻意避世,不是忧郁冷寂,而是在纷繁的世界中,开辟一方自己的静地。
因为孤独,生命才能丰富又华丽。
向孤独深处走去,与孤独握手言和,相遇,相处。
这次有点长,我刷两张小月票吧。
艾米313 回复 @无声的一帆: 哈哈哈哈,感谢
快来抢沙发吧很久没有更新了啊艾米
艾米313 回复 @浅草深夜食堂: 今年恨不得医院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