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篇 3 楷书的多元化
中国历史上,有过多位酷爱并擅长书法的帝王,宋徽宗赵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书法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创立了一种具有独特技巧风格的楷书面目——“瘦金书”。
赵佶的楷书以唐代褚遂良、薛稷的风格为根基,进一步突出其点画瘦细的特点,同时对转折及收笔处的停顿动作夸张处理.写出的笔画瘦劲挺拔、顿挫分明,由此形成极具个性的面目。
“瘦金书”固然是赵佶jí艺术才能的体现,但同时也反映了从宋代开始书法家们在楷书上的多方探索追求。
唐代的楷书在技巧上达到了令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从宋代开始,书家写楷书很难摆脱唐人的笼罩。如五代时的杨凝式,北宋前期的欧阳修、蔡襄等人均以善书著称,他们的楷书,就都深受唐代颜真卿的影响。
宋代书法家大都擅长行草书,即使写楷书也常常点画跳动、笔势连带流露出明显的行书味道。
少数能写楷书的书家因技巧难以达到唐人的水准,便纷纷转而寻求个性面目,宋徽中赵佶的“瘦金体”就是这种追求的结果。
此外北宋的苏轼、黄庭坚和南宋的张即之也都是宋代书家中善写楷书者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从中可以看出宋人对楷书的理解与实践特征。
宋代以后,以行代楷成为普遍现象,元代的赵孟頫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赵孟頫是宋代皇族后裔,自幼潜心绘画和书法艺术,他不仅有着极好的天赋,而且下的功夫也很扎实,所以尽管因出仕元朝而在气节上受到后人的指责,但超群的艺术造诣,仍使他成为影响深远的艺术宗师。
赵孟頫在书法上,提倡学习晋唐经典风格,他的楷书主要继承唐人传统特,别是将李邕的行楷兼容的面目加以强化。在他的作品中,既有楷书点画分明、结字稳定的法度规范,同时又体现出行书笔势连贯、起伏流畅的生动神采,再加上他对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十分娴熟,作品流传数量繁多,因而成为唐代以后能在楷书上别开生面的佼佼者。他的风格历经明清以来数百年,至今仍在起着广泛的影响作用。
从明代到清代中期,书坛基本上是行草书的一统局面,虽然楷书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书体而绵延不绝,但在技法和风格上,都笼罩在赵孟頫的影响之下,很难找出能够独树一帜的人物。
其间,明代后期的董其昌为了摆脱赵孟頫的束缚4,一生广泛学习晋唐名家,楷书专学颜真卿。尽管在技巧上也形成了一定的个人特色,但对于楷书的风气格局并没有明显的冲击或改变。
从清代中期开始,在金石学的影响下,书法界研究取法古代碑刻的风气,从篆隶书体拓展到楷书,湮没已久的魏晋南北朝石刻大受重视,尤其是北魏的碑版、墓志、造像记一类风格被重新挖掘出来,成为书法家振兴楷书,挣脱唐人束缚的主要借鉴来源。
邓石如、何绍4基1、赵之谦等一批杰出书家,在取法北朝石刻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功。他们的作品完全抛开唐人楷书的笔法原则和结体规律,追求厚重坚实的碑刻效果,树立了一种全新创作样式和审美标准。
到清末民国时期,“魏碑体”已经成为学习书法最常见的入门途径,并且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魏碑体”书风的盛行彻底扭转了一千多年来唐代楷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魏碑体创作不仅形成了一整套技法原则,而且影响到后人对唐楷的学习。许多书家在临习唐楷时,也都掺入了魏碑的笔法特点。魏碑与唐楷各显其长,相互推动,为楷书的多样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