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玮《元史》14成书过程:堂而皇之偷懒的正史

罗玮《元史》14成书过程:堂而皇之偷懒的正史

00:00
08:52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的罗玮,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今天我来介绍一下记载元朝历史的基本典籍《元史》,还有《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元史》是怎么回事。

《元史》是明初官方修撰的记录元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一共二百一十卷,记述了从蒙古崛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从历代编修正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四史”的撰修过程来看,《元史》的编撰过程是非常快速的。明廷前后开史局两次,总计不到一年时间就编完了,这应当说是比较少见的。

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第二年,《元史》就开始编撰了。其实当时严格来说元朝还没有灭亡,它的残余力量退回草原,仍旧打着元朝的旗号,史称“北元”。但是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希望宣布元朝灭亡,自己就可以继承元朝的天命了,否则明朝的合法性就有问题。基于这样的动机,朱元璋命手下文臣宋濂、王袆担任修史总裁,再找来了十几个儒士组成编书班子,《元史》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始编纂了。这第一次开史局用了188天,编成《元史》159卷,平均下来一天多一点就编成一卷,一卷有几千字到上万字不等,因此速度是非常快的。

洪武二年这次《元史》的编撰,实际上并没有编完,因为当时缺乏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材料。等到第二年,就是洪武三年,明廷四处派人把关于元顺帝的史料找来一些。于是他们就重新开工,依旧是宋、王二人总裁,这次耗时143天编成了53卷,比上次要费时一些了,平均下来基本是两三天编成一卷,因为这些材料是零散搜集的,需要加工,耗时就多一些。尽管如此,平均两天多弄出一卷,效率还是很高的。

最后把这两次开局的编撰成果,合在一起,一共编出212卷。有些内容还得再次拆分,重新整合,最后定稿是210卷,而且很快就刊刻出版,这就是《元史》的洪武原本。累计编撰《元史》的开工时间,两次加起来一共331天,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在“二十四史”中算得上是编撰最快的几部之一。

在“二十四史”中,《元史》的部头不算小。部头最大的是《宋史》,其次是《明史》,然后是《新唐书》《旧唐书》,之下就是《元史》了。《元史》的体量与两《唐书》接近,总体略少一点点,在“二十四史”集体中排名第五。

这么大部头、二百多卷的《元史》,不到一年时间就搞出来了,编书效率是非常高的。这是因为第一次开史局的时候,明廷收集了一些现成的元朝官方史书,从元大都运到南京,可以直接拿来抄。第二次开局编撰的时候,材料很多是来自于四方的临时征集,可能也参考了一些当时能见到的元朝官书,但是到底利用了具体哪些材料、哪些书,现在基本还没有定论。

总体来说,《元史》撰写的色彩是比较淡的,更多的是照抄和拼合。因此我们可以说,《元史》的编撰方式是比较粗糙的。如我们就以《元史》中比重最大、也最重要的本纪部分为例来说明吧。本纪可以理解为记载各朝大事的帝王传记,《元史》的本纪总数多达47卷,占全书总卷数的22%还多,这个比例在“二十四史”中是相当高的,原因就是《元史》的本纪部分是大部分抄写元朝各朝《实录》而成的。比如本纪最开始的几卷,据现在的研究,因为蒙古前四位大汗的史料有限,所以《太祖实录》等几部《实录》,本身的内容是比较简略的,可能就是几本薄薄的小册子,因此《元史·太祖纪》等前四部本纪,应该基本是全抄《实录》,基本不会有什么删减,可能还加了点新内容。后边本纪部分,对《实录》的概括、压缩、删减恐怕应该也很有限。各朝《实录》会按照年、月、日记录很多事情。明初《元史》编撰者们如果想把《元史本纪》编成精炼的大事记,就需要花很大气力对《实录》的内容进行筛选和压缩,文字上也要做到言简意赅,这是需要大量时间的。为了赶进度,编者修书的总体方针就是偷懒,干脆直接照抄、删得少一些,即使内容比较臃肿也在所不计,这里面恐怕就有编撰者偷懒的原因。当然,这种偷懒今天看来主要是一件好事情,虽然《元史》本纪部分搞得篇幅比较大,内容芜杂,但是客观上却保留了很多原始的甚至是独家的元代珍贵史料,使《元史本纪》的史料价值比较高。

《本纪》后边,《元史》里边记载各种制度的“志”的部分,记载集中事迹表格的“表”的部分,还有记载历史人物事迹的“列传”部分,明初的编书者也有现成的资料可抄,那就是元朝后期官修的的国家典制著作《经世大典》这部大书。因此《元史》的志、表和列传中的相当大的部分,是从《经世大典》抄来的。

而且《元史》的撰写体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作论赞”。一般来说,前代正史在每卷末尾都有编者写的论赞,就是对这一卷记载的内容一般写几句评价或者总结,表达当时新建立王朝的政治思想倾向。但明初修《元史》明确决定“不作论赞”,原因说是“但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虽然说得挺好,实际上还是为了偷懒。用基本现成的材料拼成一部正史,多少得写几句总结或者概括评价吧?这才能主要体现编书者的思想水平,论赞质量高低,那是水平问题。但是有无论赞,那就是工作态度问题了。这点力气都不愿意花,完全不写论赞,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判断,这似乎在“二十四史”里面都是独一份了。因为着急赶工,《元史》的编者是能简则简,能快则快。

总之,明初《元史》之所以编得飞快,就是因为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有现成资料可抄,而且这些资料比较系统成型了,拿过来稍微加工一下就完事了。但又因为着急赶工,照抄元代官方史书,较少修改润色,反而保留了很多元代史料的原始面貌。在这些被抄的元代官书多数散佚失传的情况下,《元史》的史料价值就更加凸显了。

好,以上简单介绍完了《元史》,我们再来讲讲《百衲本二十四史》中的《元史》是怎么回事。

我们已经知道,为了弥补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的错漏失误之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商务印书馆在张元济主持下,选择了当时知道的“二十四史”存世的最早、最好的版本,配合、拼凑成了完整的二十四部正史,陆续影印出版,称之为《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的《元史》这部书是1935年影印出版的。百衲本《元史》是以九十九卷洪武残本和南监本合配在一起影印的。因为里边第一次影印了相当大部分的洪武本的内容,因此“百衲本”《元史》推出以后,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公开出版《元史》里边面貌最接近洪武原本的本子,对于学者研究元史提供了很大便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元史》点校整理便是以“百衲本”《元史》作为重要的一个底本依据。

当然,伴随着现在国内外图书馆古籍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开放,让我们对《元史》的现存版本情况有了更新的认识。比如以前我们一直认为《元史》的洪武原本已经残缺不全了,但根据最新的文献学探索,我们发现北京大学图书馆和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各藏有一部洪武残本,两部现存的卷数基本大部分不重合,这就是意味着把两部书拼合起来,就复原了绝大部分《元史》的洪武原本的卷数。我们再配以国家图书馆等收藏单位所藏的其他《元史》洪武残本,基本使我们可以看到完整的《元史》洪武原本,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给我们的新的机会。但百衲本《元史》发挥过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作用仍然是熠熠生辉的。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