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罗杰斯出版了《创新与扩散》一书,提出了创新扩散理论。在这部书中,罗杰斯阐述了创新的产生、扩散的过程、采纳者的分类和创新扩散的渠道等问题。
一、理论提出
创新扩散理论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对农村新事物普及过程的研究。罗杰斯对创新扩散进行了归纳定义,指的是创新通过一段时间,经由特定的渠道,在某一社会团体的成员中的传播过程。创新能否被大众接受取决于以下五个因素: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二、核心观点
(一)创新扩散的过程
创新扩散需要经历五个主要阶段: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阶段。在认知阶段,个人了解到某项创新的存在并对它的功能有所认识。在说服阶段,个人对创新形成赞成或不赞成的态度。在决策阶段,个人对创新做出采纳或者拒绝的选择。在实施阶段,个人在行为上做出改变,将创新付诸使用,也包括对创新的修改。在确认阶段,个人对已完成的创新决策做进一步证实或改变之前的决定。
(二)采纳者的分类
根据创新普及的过程,采纳者可以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滞后者。创新者是新思想采纳的把关人,在全体成员中所占比例较少。早期采纳者受到其他成员的尊敬,是意见领袖,他们能减少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早期追随者在创新扩散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群体中的大多数。晚期追随者迫于群体压力,对创新持怀疑态度,在创新后期跟随。滞后者对创新抱有抵制态度,做出决策的时间漫长。
(三)创新扩散的渠道
罗杰斯认为传播渠道对创新扩散作用巨大且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创新扩散认知阶段,大众传播渠道能实现大范围的信息传播,因此更为重要。在说服阶段,人际传播能够凭借面对面的传播优势,发挥突出作用。
三、理论意义
创新扩散理论为发展传播学奠定了主导范式。指出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在扩散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创新扩散的传播来源渠道非常广泛,包括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组织传播等方式。但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同样有不足之处,由于缺乏反馈环节和未考虑到使用代价,该理论仍旧存在一定局限性。
新媒体环境呈现出卡斯特所言的“网络社会”的特征,而创新扩散在这一环境下变得更加的迅速与广泛。重新理解创新与扩散,才能让理论之树常青。
【解析】
各个院校一向喜欢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不论是学硕还是专硕,理论题都是每年很多院校的必考题,因此考生必须对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有非常全面的认知,尤其是传播学几大重要的理论。这道题考生的回答非常完整,可以说是将创新与扩散的理论知识全部包含了,是非常不错的一份回答,不论是论述逻辑框架还是论述语言,都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并学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