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天地、万物、家庭是一切事物的源泉。《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措)。”其意道出了天地造就万物,又造就了人类、婚姻和家庭,又构成了繁衍不息的社会。
爱情、婚姻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平民百姓没有一个不经历过的,古今相同。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婚姻中人的出身和地位以及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品行的要求。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阐述了有关儿女婚姻大事的基本择偶观点:拒绝锋芒毕露之家,拒绝骄奢之家,拒绝张扬之家。
在古代,婚姻大事讲究门当户对,这样的结合,不仅能够使子女过上富足生活,更重要的是亲家之间容易结成政治或军事的联盟,以巩固自己的实力。曾国藩家族可谓是显赫的贵族,如果按门当户对的做法,那么所结的亲家不是豪门旺族,就是达官贵族。但是,在曾国藩眼里,婚姻不该限于门第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对方的家风、生活习惯问题,他认为儿女的问题应该从长计议,看的不是眼前,而是将来。
家风是一家之风范,它的内容是指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共有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好的学校,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好的家风和不好的家风都会影响到后代。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妯娌和,婆媳睦,子孙贤;家风不好,则父母恶,子不肖,孽孙生。家风好坏甚至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存亡、社会发展等。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翻开历史,在我国不知有多少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周公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朱伯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都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如果家长作风不正,那么孩子也必然会随他学,所以在曾国藩看来,婚姻选择必须看对方的家风、生活习惯。
如今,我们看那些缔结良缘的家庭,也很少有从对方的家风以及本人的作风问题上作长久考虑的,更多的也只是看中对方的经济条件。要知道,婚姻并非儿戏,也不是交易。尤其是中国式婚姻,往往倾向于家族式的婚姻,集体式的考虑,并不像西方那样能够完全从个人角度去考虑,想合就合,想分便分。
譬如,双方性格是否合适,志向、兴趣是否一致,彼此是否能互相包容,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要求与期望是否处在同一个水平、层次、角度、方位上……有心理学家说:“婚姻就是对方把最好的和最坏的都给你。”婚姻之前,应该把各方面都考虑清楚,两个人是否真的合得来,而不是看对方的家庭背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格伴随人的一生,其他的一切都可能丧失或颠覆。婚姻除了意味着两个人爱的归宿之外,还意味着两个人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生活方式、家庭影响、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成长在一起。
所以,人生的一切都应从长计议,多方位考虑,从高处想到低处,从得意想到失意,从此时想到彼时,从眼前想到将来,这样你才不会成为婚姻的傀儡,进而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