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第47篇解读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曾国藩家书 第47篇解读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00:00
11:09

【解读】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父子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如同手足。所以人们一般都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在古代大家庭中,一家的兄弟之间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所以在古代,兄弟友爱也是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因素。

孔融让梨在我国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弟与长,宜先知”的韵文。孔融四岁那年,正在院中玩耍的兄弟几个,面对父亲刚买来的梨子,哥哥让孔融先拿,而孔融却拣了个最小的。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孔融回答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就该吃小的。”父亲不禁为儿子的谦让懂事高兴,却又故意问道:“可你还有个小弟弟,为何不把最小的梨留给他呢?”孔融则答:“我比弟弟大,哥哥应该让弟弟,所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能不被孔融这种谦让精神所感动吗?

据说舜在未君临天下时,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但母亲不喜欢舜,想让他的弟弟继承家业。舜从不怨恨父母,也不报复弟弟,不过是忍耐,再忍耐。日久见人心,舜以孝义感化父母兄弟。终于,在尧年老时,禅位天下给他。

在人情淡薄、注重实利的今天,兄弟之间往往很难相处,更难以合作。而曾国藩兄弟数人,一齐走上了战场,在事业上患难相助,实在是难能可贵。尤其是曾国藩,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之间,总是于百忙中给诸弟写信,对他们进行谆谆教导,频繁督促他们的学业,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曾国藩也曾说:“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无论父子或夫妻都不如兄弟相处的时间长久,所以兄弟间如果能够没有猜忌之心,便可以享受无穷的兄弟天伦之乐。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个,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因此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曾国藩对待兄弟的态度,自是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用姑息放纵来包庇他们,他在家书中说:至于兄弟之际,吾亦唯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曾国藩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战场。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之围,以曾国藩、曾国荃成就最大。曾国藩家书致曾国荃最多,曾国荃勇猛有加且狂妄至极,曾国藩既为之喜又为之惧,百般维护。为避猜忌,“晓得下塘,须要晓得上岸”,曾国藩一度要牺牲自我,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国荃的发展。曾国藩的另一个弟弟曾国潢则长期操持家事,解除众兄弟治军从政的后顾之忧。兄弟间如此默契配合,曾国藩自有清醒的认识: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人们常用“情同手足”来形容关系之近,但真正的“手足兄弟”应如何相处呢?曾国藩认为应该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还语重心长地对诸位弟弟说:“余有错处,弟尽可一一直说。人之忌我者,唯愿弟做错事,唯愿弟之不恭;人之忌弟者,唯愿兄做错事,唯愿兄之不友。弟看破此等物情,则知世路之艰险,而心愈抑畏,气反愈平和矣。”

曾国藩对兄弟之间亲缘关系的处理,追求的是和睦、平等。他反复讲这样的道理: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的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但愿兄弟五人个个明白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没有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若个个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

因此,曾国藩并不以自己人生有成,在外做大官而自以为是,什么事情都靠“压”来使弟弟折服。而总是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循循善诱或委婉相商。他对弟弟说:“诸弟远隔数千里外,必须匡我之不逮,时时寄书规我之过,务使累世积德,不自我一人而坠,庶几持盈保泰,得免速致颠危。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敬畏,勿谓家有人做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

在五个兄弟之间,曾国藩和曾国荃最为相知,这不仅因为曾国荃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还因为他与兄长最能交心、谈心。曾国荃曾在一封信中谈到了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又没有具体谈是哪一件。曾国藩猜测:大概弟弟担心与哥哥之间存有不和。为此,曾国藩告诉他,倘若如此,那就完全可以不必担心、抑郁。他推心置腹地说:“你对咱家有大功劳,对国家也有大功劳,我哪里会有不感激、不爱护的道理?我对待属下像杨岳斌、彭玉麟、鲍春霆等人都是仁义谦让,难道对自己的弟弟反而会刻薄吗?也许我们之间确有不和,但那也只是意趣不同罢了。你立志做事,颇近似于春砟发舒之气;我立志做事,颇近似乎秋冬心敛之象。你以为扩散舒展才会生机旺盛,我认为收敛吝啬才会生机沉厚。”

曾国藩不但这样说,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做。有一次,曾国荃一下子给哥哥提了很多意见。最大的意见是说曾国藩在兄弟骨肉之间,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曾国藩只是稍稍劝止,最终还是让曾国荃把话说完了,他们一直聊到夜至二更。曾国荃还给哥哥提出许多别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切中事理,曾国藩在一边倾耳而听。

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不因为自己是兄长就以势压人。只要他人说得入情入理,他就无不接受。曾国藩这样做,无损于他做兄长的尊严,反而使曾国藩产生一种亲切之感。而在曾国藩的虚心和亲切之外,更有一种大度和大气。

的确如此,正是因为兄弟相处的时间长久,关系也十分密切,所以任何谎言都无法一直隐瞒下去。既然如此,倒不如早日说破,总比日后才翻脸要强。只是说话的方式上是可以作一些修饰的。

对此,《菜根谭》里也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典范。”其意思是委婉的劝谏其实好过激切的批评。

历史上,汉文帝刘恒和弟弟淮南王刘安不能相亲相爱,民间因此流传一首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魏文帝曹丕,因为妒忌弟弟陈留王曹植的才华,竟要他七步成诗,否则便要将他处死。所幸曹植即时写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救了自己的性命。

唐代法昭禅师写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其意思是说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人与人交往,家里的人最常用的沟通方法就是言语,所以言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要知道,人与人的冲突,一半以上都是因为言语不和。等我们上了三四十岁以后,每次看到兄弟姐妹都会有这么一点感觉,你的白头发又多了几根了。所以我们年龄越大代表越靠近人生的终点了,就更要好好珍惜这段情谊。

如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即使有兄弟姐妹,长大后也要各自独立生活,那么在生活的过程中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困难,这时候就会想到求助,有兄弟姐妹的人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同胞,没有兄弟姐妹的就会想到同事和朋友。由此,这种兄弟之情便转换到了同事、朋友之间,所以说更应该彼此友爱和尊重。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具有“敬而无失”,“恭而有礼”的品格,才能找到真正的朋友。

因此,一个家庭,如果亲兄弟之间都不能好好相处,又如何与别人相处,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要陷害,又如何让人信任。所以患难中能够相助的只有兄弟,兄弟之间没有彼此猜忌,没有彼此伤害,外人自然就无法欺负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