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好老师到哪里去找?

教师节-好老师到哪里去找?

00:00
09:52



当时光回到求学时,您和同学正在讨论学术问题,急切地想找老师解惑,可发现老师正在休息,您会怎么做?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有两位同学,在大雪纷飞的冬季,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他们怀着对老师的诚敬,不忍打扰老师休息,又不愿放弃求学的机会,于是侍立在屋外等候老师。当老师醒来后才发现,屋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


这两位同学当时已年近四十岁,在道德学问上都有了一定的造诣,但对待老师的态度,仍然恭敬谦虚。后来他们将老师的学问发扬光大,流芳百世。他们就是“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的主人公,杨时和游酢。这场雪,不仅照亮了天地,净化了心灵,更体现了学生向老师求学的真诚心。他们的老师就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夫子。


学生都想找好老师,但好老师去哪里找?


有一位老师,把德育教育作为一生奋斗的事业,被教育局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从前他在乡下支教时,许多困难学生都得到过他的帮助,那时正值七八十年代,本就收入微薄,他还为经济特困家庭的学生代缴学费,让他们完成学业。


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亦父,每当听说学生取得佳绩,他总会比当事人还要兴奋地说:“学生的荣誉,就是我的荣耀!”


后来有学生到广州工作、生活遇到困难,甚至学生孙子的上学问题,他都帮忙解决。而这些助人事迹在这位老师去世的前几年,他的女儿才从父亲学生的口中得知。


好老师就是这样,他们对学生用心教导、悉心照顾、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都有一颗爱生如子的赤诚之心,希望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回馈社会,拥有幸福的人生。


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好学生,一定是真诚恭敬老师的人。恭敬老师,首先要真心信任老师,经典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心是求学的基础。


有一位毕生弘扬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的老教授,有一次带着一位学生到国外研学交流,这位学生一向敬重老师,对老师很照顾。可他有一个贪吃的习惯,大家舟车劳顿到了目的地后,他晚上还要和朋友出去品尝当地的美食。


老教授当时没说什么,当学生晚上回来时,发现年迈疲惫的老教授竟还没休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客房外等了他几个小时,见他平安回来才回房。这位学生心里十分惭愧,他当下就明白了老教授的良苦用心,从此戒掉了贪吃的习惯。


当学生对老师心怀恭敬时,他不愿辜负老师的良苦用心,继而听从师训,勇猛精进,改过迁善。


而恭敬老师最重要的,是对老师的教导依教奉行,没有丝毫虚伪谗曲之心,老实、听话、真干。


明朝的袁黄先生就是个好榜样。袁黄小时候遇见一位算命的孔先生,孔先生把他一生的官位大小、俸禄多少、所食米粮都算得清清楚楚,还说他一生无子,寿命只有五十三岁。


往后近二十年,袁黄的人生轨迹确实与孔先生算的完全相同。他认为,既然命运已被人算定,再怎么努力也是徒然。于是他开始悠悠放任、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三十六岁那年,袁黄有幸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在谈话间,禅师告诉袁黄,“命由我作,福自我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的道理,想改变命运,应该“反躬内省,不要向外驰求”。


袁黄原本肚量狭小、残忍不善、常不耐烦、不能容人,禅师教他制定《功过格》,记录每日善恶,去恶就善、积德累功。


他有时以才智盖人,不顾他人感受,轻言妄谈,禅师要他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他爱动怒、爱饮酒、爱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等不好的生活习惯,禅师教他保持正念,爱惜精神,一心为善。


袁黄依照禅师的话,从此改号“了凡”,痛改前非,一丝不苟、不打折扣地落实禅师的教诲。


他起初发愿做三千件善事求取功名,用了十年时间才完成;而后又发愿做三千件善事求子,结果第二年便得一子,这一次三千件善事仅四年就完成了;他再发愿做一万件善事,许中进士愿,希望报效国家。因他一念善心真切,可当万善,最终皆得所愿。


了凡先生一家人行善积德,他自己也为官清廉勤勉,体恤民情。最终打破了命运的枷锁,后半生求仁得仁,家庭幸福,官居要职,政绩斐然,寿命还延长了二十一年,七十四岁安详而终。


从了凡先生的故事可以看出,当学生对老师做到了真诚恭敬、信任老师,他就能学有所成。


我们把对老师的诚敬心拓宽,就能明白《三字经》中“昔仲尼,师相橐”的虚怀若谷。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三人”中,超越了年龄、学历、阶层,有善人、有恶人、有优点、有缺点,我们要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而别人身上的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我们善学,人人都值得我们尊重,人人都是我的老师,人人都是好老师。

愿天下的学子都能真诚恭敬求学,依教奉行。祝天下的老师节日快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