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 以“城”筑“峰”

郑州 以“城”筑“峰”

00:00
12:50

“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郑州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的首要支撑,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调整,着力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弘扬创新文化,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带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工作举措全方位创新,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

——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 安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置于“十大战略”之首。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的郑州,笃定选择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华山一条路”。

如今,郑州在实施“第一战略”中最闪耀之处,莫过于中原科技城所在的郑东新区,那里一座创新的“高峰”正在筑起!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科技展厅内双螺旋标志。

贯通“天地桥” 驱动“三合一”

走入河南省科学院展厅,引人注目的是,河南省八大优势产业及龙头企业、标志性创新产品,整齐陈列。“这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要与科研形成有效对接,成立相应的研究所,引领产业升级。”省科学院有关负责人说。

缺少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院所,创新发展如何破局?“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打造河南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施创新驱动的主平台和主阵地。”郑州市相关负责人说。

高标准谋划,高起点推动。郑东新区作为全省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建设一座全新的中原科技城,覆盖面积260平方公里。在这里,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专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原科技城提供空间载体和公共服务;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搭建“桥梁”,连接研与产,形成贯通“天地桥”、驱动“三合一”的发展局面。

以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为牵引,“三合一”融合发展成效可圈可点:

来自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省科学院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群,高起点高规格谋划建设了黄河、墨子、黄淮等省实验室,备案注册了量子材料与物理、激光制造、生物医学、智慧创制、半导体、新型显示技术、空天信息、材料基因工程、光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研究院所,研究领域基本达到了28个产业链全覆盖;建立以首席科学家、首席工程师、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组织管理制度,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9人;与宇通集团、中航光电、超聚变等重点企业联合建设10家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合作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0余项。

另外,构建了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集聚了长江量子等一批高能级创新项目和一批高层次人才,全力推动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兰考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在设立人才科创基地、共享金融资源、共建“飞地”经济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着力构建“研发在郑州、孵化在周边、转化在全省”的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格局;引进设立了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以及华为、浪潮、海康威视等头部企业研发中心,形成科研院所集聚之势。

打造“科学城” 高地起“高峰”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因”,锚定发展目标,加快发展速度,中原科技城正在成为一片科创元素集聚的热土。

搭建高能创新平台。全省在建15个省级实验室中,已有嵩山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8个布局落地于中原科技城。同时集聚中科院、北大、复旦等知名院所创新平台25个,培育阿帕斯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43家,其中省级以上平台329家,推动百度智慧云人工智能中原基地、海康威视郑州科技园、阿里云中原研发交付中心等头部企业研发中心加速布局。

壮大科技企业队伍。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上半年,郑东新区新增备案科技型企业150余家。超聚变数字公司实现东区乃至全省“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中衍郑州工程设计研究院、云帆电子、博大浓缩、阿帕斯数云4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评为瞪羚企业。

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推动嵩山实验室正式入驻智慧岛办公,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开工建设。粤浦白沙科技园实现拿地即开工,马歇尔国际消化病医学研究中心、3DXRAM新型储存器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中原科技城“四梁八柱”项目主体全部封顶,总投资120亿元的鲲鹏软件小镇一期全面建成。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原龙子湖智慧岛已然成为培育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要素的“强磁场”。

依托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郑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和郑州技术交易市场,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三中心、一市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等科创要素保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2022年,智慧岛注册企业新增872家,同比增长49%。

为引导全省基金投资机构入驻,郑东新区成立50亿元中原科技城产业引导基金,已累计引进深圳前海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国际知名基金机构,基金管理规模逾1400亿元。目前,智慧岛已集聚私募基金类企业247家,在1平方公里区域内集聚了全省四成私募基金管理人,行业集中度显著,基金集聚态势强劲。

同时,整合平台资源,依托省科学院、嵩山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大豫机器人专业化众创空间等众创空间,建立科技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和企业上市培育体系,目前,岛内集聚科研机构13家、头部企业17家;注册企业6800余家,进驻企业1300余家,建立了中原龙子湖“云创汇”线上双创孵化空间,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

纵观中原科技城,科创浪潮“乘风起舞”。一座集科研、转化、产业于一体的“科学城”,正紧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河南产业转型方向,以勇攀高峰的志气摘取“皇冠上的明珠”,为现代化河南建设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积蓄新优势。

声音

提升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开启新的创新周期。

近年来,郑州市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为首的“十大战略”,发挥其在全省中高端科教资源最为丰富的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决扛牢经济大市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的重任。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郑州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高起点规划总面积260平方公里的中原科技城,加快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全力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加大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推进力度,以高水平研发机构带动优秀人才、科创要素聚集,不断提升郑州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创新驱动发展正成为郑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截至2022年年底,郑州市拥有“四上”企业13045家、中小企业24.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100家,“三高”企业3227家,专精特新企业2568家,科技型企业累计11800家。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7.2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65%,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2.6%,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9%、11.1%。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中,郑州市要主动对标先进城市、学习先进经验,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为重点,打造高水平创新主平台;以青年人才创业行动为牵引,集聚充满活力的创新生力军;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为突破,培育高水平的创新主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贯通“政产学研金服用”,厚植高水平创新生态,让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郑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创新高地

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

中原科技城

河南省科学院

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

中国智能传感谷

河南省医学科学院

中原医学科学城

新发突发重大传染病检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数学工程与先进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硬材料磨具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嵩山实验室

神农种业实验室

黄河实验室

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

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

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

墨子实验室

黄淮实验室

中州实验室

河南省柔性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

点睛之笔

微芯片上建起“实验室”

是否有一种简便易用的“神器”,既具有日常传统复杂实验室检验液体的功能,又能实现快速、批量、准确、低成本的检测?

初秋时节,走进位于中原科技城的北京理工大学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一款功能强大的小型生物流体实验平台着实让人惊叹不已。

很难想象数厘米见方的微流控芯片上竟然集成了整个实验室的功能,再配合一个“小匣子”便能完成此前只有在实验室才能完成的工作。

“这种新兴技术方式也被称为‘桌面型实验室’。”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领军工程师郭要军拿起一块芯片,放在微流控平台上,一个完整的生物流体实验室就已经搭建完成了。

2021年落地郑州后,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聚焦医工融合、机动智能无人系统两大方向,成功引进张帅龙教授团队,带来了世界前沿的数字微流控技术。

当前,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的数字微流控系统开发,意在将整个实验室的功能集成在一颗微芯片上,实现对微液滴的离散化自动操作、控制和检测。

据郭要军介绍,在微型芯片上的液滴可以作为载体,承载各种化学生物反应试剂、细胞、蛋白质、DNA和RNA等,使其可以被移动、分样、融合和控温,继而能够自动完成各种相关的测试反应。

在数字微流控技术的赋能下,一块看似普通的小芯片便有了“大神通”。

就技术应用场景而言,数字微流控系统可应用在体外诊断、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检测等诸多领域,其便携性可实现现场即时采样分析,快速测得结果。

“数字微流控系统项目团队已经实现了国际领先技术性能,建成了全自主研发且多场景应用的技术平台。”北理工郑州智能科技研究院执行院长潘浩儒介绍,目前项目已经完成了数字微流控芯片及商业样机的开发,同时针对典型应用实现了配套试剂的研制。

目前,这款生物流体实验平台已经在清华、北航、中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应用;与河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已在食品检测上推广应用。

“我们要做的就是国产化替代,通过科研成果和相关技术落地转化,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融合发展。”潘浩儒介绍,依托北京理工大学院所支持,该研究院在中原科技城还落地了医用内窥镜、智能网联车辆、无人飞行器、消防侦检特种机器人等产业化项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