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名人堂》
《邢台名人堂》是《邢台历史一百讲》的续篇,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在邢台和走出邢台的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文化艺术家等行业名人,塑造推广“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为当代名人传说立传,增加“太行泉城、美丽邢台”的时代质感和色彩。今天讲述的是:画坛名人郭明堂和王晶辰。
画坛名人郭明堂和王晶辰
邢台城市不大,但邢台的美术绘画水平在河北省影响很大,称得上省内的美术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的近50年中,邢台市产生了一支美术绘画的精英队伍,他们异军突起,在全省和全国美展中多有斩获,所占的份额比较重,京津冀美术圈多年前就把邢台画坛的活跃现象称之为”邢台美术现象”,这包括生活在邢台的和生活在邢台之外的京津冀地区的邢台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邢台这个不大的地方,能够以美术立足于京津冀,并多次出现在全国美展获奖的名单中呢?
第一个问题 邢台美术现象享誉京津冀的原因
美术是文化孕育的一种升华。从一个城市来讲,美术绘画群体的水平与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有关,这是一个水涨船高的公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美术绘画水平就高。历史文化积淀不单单是一种文化观赏的资源,它更重要地是一个文化再生的保育室,也可以叫做文化再生的温床。邢台美术绘画群体只所以能够形成一支精英队伍,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邢台太行泉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加之自然风光秀丽,历史地影响和形成了邢台古地文人画师们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艺术空间。如元朝的大学问家威县洺水人刘赓,擅长字画,其字画在元朝被誉为“人宝而敬之”;清朝任县知县、康熙的御用画师总裁判官王原祁,是专门为康熙皇帝画画的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他的画作99幅,他在任县知县位上,他用三年时间画了一幅8.3米长的《溪山高隐图》长卷,目前就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价值连城;清朝礼部尚书、柏乡县魏裔介,也是书画高手;还有近代的书画大师白寿章先生,等等。二是有一批热心于绘画的人,他们凭着天赋和执着,一生为之奋斗,在相互的鼓励中,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互承接的绘画群体。三是时代的机缘让邢台老一代的画家们得到了国家级大师们的眷顾。上个世纪“四清”“文革”和“邢台大地震”期间,北京、天津和河北大学、邢台师专的老师们下放农村劳动锻炼,让邢台一批苦于没有进入国家美院学习、热爱绘画的学子们,在自己家门口找到了良师益友,他们用善良、理解、刻苦和礼敬感动了政治上身心疲惫的老师们,老师们偷偷地教授他们理论和技法,由此结下了终生不忘、终身没有断线的友谊。离开邢台后的老师们,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扶植培养了邢台的这批校外学子,并鼎力为邢台绘画的校外学子们搭建平台,让其崭露头角,为他们日后走向全国美展和斩获大奖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问题 郭明堂的绘画人生
出生于1951年邯郸市大名县的郭明堂,不到1岁时随父母来邢台投靠祖父母。受祖父郭殿元的熏陶,从小喜欢画画,上小学期间,美术课上的作业常被老师作为范本在课堂上展示。这是他从事绘画艺术之路的起点。1969年12月他响应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到邢台煤矿旁的悟思村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知青生活,这期间他结识了在书画上深有造诣的画坛挚友黄耿辛先生,从此二人在后来40多年的绘画道路上,多次合作,多次参加全国各种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1971年底,返城调到邢台文胜百货商店工作的郭明堂,同黄耿辛一起负责绘制商品橱窗陈列,由此结识了白寿章、田辛甫、韩喜增、李铁树、黄耿卓等一批艺术上已有建树的绘画老师。郭明堂对绘画的执着,对师者的虔诚,感动了每一个饱经政治风霜的老师的心。1985年正式调入工人文化宫从事美工。从此走上了专业绘画的创作之路。
回忆这段经历,郭明堂一直认为,邢台市只所以绘画人才辈出,成为建国后省内外绘画艺术的高地,与文革前的“四清运动”、1966年的邢台大地震、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三个历史机缘密不可分。北京、天津众多美术老师来到邢台地区,帮助搞社教,帮助抗震救灾中的宣传等各种展览,他们在此展艺,为邢台孕育了绘画艺术的种子,培植了绘画艺术的人才,留下了一大批不走的绘画艺术家。他说这些的目的,就是想要告诉当代人和后人,要永远感谢那些在非常时期担着政治风险培养教育邢台有志于学习绘画人的老师,是他们为邢台的美术事业打下了基础,并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比如孙其峰老师和天津的霍春阳老师,还有河北的翟润书、赵贵德、梁岩、贾又福、周思聪、李明久等老师。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在广州举办,经过10年改革开放的南疆明珠广州,书画市场风起云涌,人才云集,高手如林。郭明堂凭着一幅水墨作品《山情》,斩获银奖。郭明堂的名字一时成为全国中国画界一张靓丽的名片。由此,在竞争激烈的全国书画市场中有了他的一席之位。讲课、笔会、聘请画院画师等邀请络绎不绝。以至于多年之后他在广东东莞举办个人画展时,依旧风劲不减。当时参加评奖工作的河北省美术工作室的王怀骐老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他立即打电话向河北省文联、河北省美术家协会通报郭明堂获得银奖的消息,一向沉静的省美术家协会的办公楼内,难掩喜悦,整个楼内一片欢腾。当时这幅作品在广州是被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区三件最优秀作品之一,后在北京被评为银奖第一,这是河北省自建国以来首次获得的美术最高奖。而此时的郭明堂呢,他却浑然不知。他与同事们正在烈日下忙着制作邢台市文化宫的广告牌子呢。
郭明堂由此走上了辉煌之路。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先后入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四季”美术作品展;“97中国画坛百杰”作品展;全国画院一、二、三届双年展;全国写生画展;百年中国画展。分别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与黄耿辛先生合作获得“中国的四季"美展铜奖;98牡丹杯金彩奖二等奖;“中亨杯”全国书画展金奖;1997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97中国画坛百杰”称号。多幅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文联、天安门城楼、国务院办公厅、博物馆收藏。
第三个问题王晶辰的绘画之路
王晶辰,1949年生于邢台市南和县,现为南和区。他是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花鸟画研究会会员。擅长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速写、书法、工艺美术设计。辞条先后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日现代美术通鉴》等大典。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工艺美术设计产品曾销往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家。1995年,国画《虚怀若谷》在日本神户展出,并获银奖;同年,国画《虚怀若谷》被湖南省潇湘美专收入大专部一等教材,本人被该校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国画《逢春》被收入《中日现代美术通鉴》;1998年,国画《血染江山》在“金陵祭”全国名人大型专题书画展中获佳作金质奖,作品被收入《金陵祭名人书画作品集》,原作被该纪念馆收藏;2003年,国画《今日太行》《白云深处》被收入人民画报社出版的《中国巨变画集》,原作被该社收藏。
如此一位有成就的画家,我们想象不到,他的基础教育竟是高小毕业。家庭成分高,高小毕业后考上了南和县第一名,只因未能通过政治审查而失去了上学的资格。那个时候,心情压抑的他喜欢上了绘画,并表现出绘画的天赋。他的长兄王同辰是白寿章先生的入室弟子,在画坛上早有建树——1966年他创作的国画《大雁难过太行山》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其本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同志的接见。长兄的绘画生活自然影响着他和另外几个兄弟,他们兄弟七人中,除六弟外,都与绘画有不解之缘。王晶辰受长兄王同辰的影响和熏陶,开始专心绘画,不管在田间还是在家乡的磨坊,他常常在劳作的间隙涂涂画画,追求画的世界。那个时期,劳作、画画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下定决心,一生做好一件事,就是画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3年,24岁的王晶辰参加了河北省为纪念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十周年举办的大型画展写生筹备工作,作为重点作者到正在建设中的朱庄水库工地体验生活,准备创作素材。期间,他常常与来此写生的天津美院的师生和各地画家在工地上相遇,并结识了河北出版社的张文学老师。那次写生生活是紧张的、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无缘走进象牙塔的他,非常珍惜能够与美院师生同长共进、交流创作体会的机会,他常常白天上工地画速写,晚上整理、修改画稿,夜以继日地写着画着,对画画爱到极致,即使辛苦也快乐。返回地区美术创作学习班后,地区文化局领导看过了他的速写,当即决定选其数幅作品在《邢台文艺》上刊发,并决定让他和长兄王同辰合作参加省展。其国画作品《造福万代》在《邢台地区美术作品选》封面刊发。《河北日报》《邢台日报》等报刊先后刊发了他多幅作品,作品得到多位书画名家的好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和县筹建地毯厂。南和县二轻局的领导经地区文化局和地区二轻局领导推荐,找到王晶辰,请他设计图案并出任技术副厂长。图案设计能不能通过验收,决定着南和县地毯厂的生死去留。而地毯图案的设计,与速写画画虽然都是画的范畴,但在技能要求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压力大,王晶辰不怕,只要能让他静下心来研究,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攻克难题。他开始研究地毯图案的花色与设计,请教有关专家指点,细心研究国外地毯的流行图案和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运用自己扎实的速写基本功,他设计的图案终于顺利通过省外贸的审核,为南和县争取到生产地毯产品的资格,地毯厂得以成立。他设计的图案,经他未婚妻子编织,诞生了南和县地毯厂第一块地毯。一年后,王晶辰被提升为厂长。因为设计的图案设色瑰丽、典雅大气,产品远销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多个国家,备受用户青睐,产品一度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王晶辰结识了南和同乡、河北出版社美术编辑、书画领域卓有成就的翟润书先生。他虚心求教,多次登门拜访,王晶辰的人品画品也深得翟先生的赏识,成为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在此影响下,1985年,王晶辰走进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大专班系统学习中国书画,丰富了自己的中国画理论。
第四个问题 沉下心用一生的精力默默功课
郭明堂和王晶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视绘画为一生的所爱,他们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力求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他们俩生活中淡泊、低调。他们把自己沉浸在水墨丹青里,让画中有我,画中有爱,画中有世界。并在画中自乐。
1990年,郭明堂的国画《山情》东渡日本东京、福冈、静冈等地,参加了日中友好会馆建馆两周年“现代中国美术展”巡展。《山情》一画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面对荣誉,46岁的郭明堂开始深思了,他祖籍是邯郸大名人,他从一岁起就来到了邢台这座太行泉城,他对太行山有着说不清楚的一种挂念一种情愫,由此他瞄准了邢台的太行山。三十年中,他坚持写生,走遍了太行山,向山水要灵感,向太行山要精神。在他的画里,每一笔每一枝每一叶,或是每一座峰峦每一道沟壑,都有着邢台太行山的灵动和太行山的风姿。写出了邢台太行山的独特风韵。郭明堂的画,特别是他的山水画,就是一张大写的名片,只要瞧上一眼,就知道出自郭明堂之手,因为他的画中有神,是其他人捕捉不到的太行山的山地之神。所以他的画特别地有市场。退休后的郭明堂经常与书画界的朋友们去西藏、新疆、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进行写生,画了大量的写生画稿。干什么呢?与邢台的太行山相比较,从中捕捉更细腻的灵性。郭明堂真正践行了纸上一滴墨,足下万里路。
王晶辰在南和县地毯厂一干就是20年,他白天风风火火的工作,把厂子经营得风生水起,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晚上沉浸在丹青水墨间潜心作画,始终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书画事业。学无止境,画无止境,画风画技不能停滞不前,必须要不断超越自我,要有长进,不长进就失去了绘画的生命力和一个画家的希望力。
艺术常常在孤独中得到升华。于是,王晶辰静下心来,安居一隅,不求闻达,默默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用十几年的精力做自己的功课。他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最原始最古老的绘画作品——彩陶,从彩陶艺术中捕捉中国画的画魂,汲取绘画艺术的营养。他发现彩陶艺术中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博大雄强的精神气息;浑穆圆融、具有强大张力的器型,简洁、自由的图形中孕育的浪漫与神秘,陶器上厚重的墨黑与白色,以及爆发有力、控制得当的中锋用笔,都让王晶辰沉迷和陶醉其中,他吸收升华,创新创造,自成一体,由此奠定了王晶辰艺术风格的个性要素。王晶辰以雄放恣肆的笔墨,简约夸张的造型,衍生出既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又具有独特精神内涵的作品,令世人刮目。应当指出的是,他的花鸟画的构筑,固然有当时艺术环境气候的影响,但潜在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作品背后袒露出画家超人的胆识与魄力,凝聚着苦涩与汗水,扩映着睿智与聪慧。翟润书先生看了他的画作后,评价道:笔墨简沉,气势宏大,构图独特,用墨新异,色彩对比强烈,画面高度统一。韩喜增先生称其他的《九曲黄河》《层林尽染》皆为上乘之作。
第五个问题 50年的相知70岁后的相见
论年龄,郭明堂与王晶辰相差两岁;论行业,两人终身所选都是画画;论人生,俩人的遭遇都曾有过磨难;论画艺,俩人都是名声在外的为邢台的太行泉城增光添彩的名人;论彼此欣赏,50年来神交已久、惺惺相惜。相知50年,相距50里,一个住邢台市,一个住南和城,骑上自行车两个小时就能见上一面,但他们偏偏是在他们70岁后的今天才见面相识相认。
俩人见面后的第一句,是心照不宣的心里话,都说对方是“仰慕已久的老师和偶像”。坐定之后,没有客套和家常的寒暄,所谈话题与他们俩人的性子一致,一口茶落肚,便直奔了正题,谈的是画风、画意和画技。仿佛俩人相盼了50年,就是为了交流和探讨他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书画和感悟。
这也许就是邢台太行泉城名人画家们为画而生的天性使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