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论语》第100课 昨日回顾

无可无不可《论语》第100课 昨日回顾

00:00
07:09
无可无不可——《论语》第100课(总2813天)
原创 黎小贤 黎明即起读圣贤书 2023-09-06 05:00 发表于山东

经文:

18.8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词汇:

逸民:隐遁之士。

在这一章经文中,出现了七位人物,他们同为逸民,有相同之同,也有不同之处。

孔子用“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来表述伯夷、叔齐的情况。伯夷、叔齐是古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也是“让天下”的行者。他们避居在首阳山,曾怒斥周武王伐商是不仁不义的做法。后来周代商而王天下,两人不食周粟而死。他们不食他们认为的不义之食,可谓是志不降;不出仕于乱朝,可谓是身不辱。独守一份清明高洁,虽被饿死,但也无怨。

与伯夷、叔齐相比,柳下惠、少连接了些地气,比如柳下惠即使被多次压抑,他也没有想过要离开鲁国。世道不好,但他们还在做官。他们已经有几分“降志辱身”,但也做到了言辞合乎人伦,行动思虑周全。有时候为了坚守正道,宁愿自己委屈,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美德。

虞仲、夷逸,他们与柳下惠、少连又有不同。柳下惠、少连是“降身辱志”,但言辞合乎人伦,行动思虑周全。虞仲、夷逸是隐居起来,远离世事,不论政事,保有了修身的高洁。他们的远弃之行也算是符合中道的精神。

关于朱张,孔子没有多讲,或者有相近之处,或者只剩些模糊的记忆,说不清楚就不说了。

说了这七位之后,接下来孔子就将视线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在这些先人的同与不同之间,实在是不能以一个标准来权衡之,是利还是弊,是好还是不好。孔子的选择是“我和他们不同,无可无不可”,没有一定要这样,或者一定要那样。但无论怎样,都遵道而行,心甘情愿。

可和不可都不复杂,不过很是深刻。孔子说的“可”,并不是代表着轻信和盲从。孔子说的“不可”也不是刻意别扭。他是在思考和权衡的情况下,做出的理性选择。我们今天常讲要有主见,要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论语》,我们能够意识到,比主见更重要的是正见。
经文:

18.9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词汇:

大师、亚饭、三饭、四饭、鼓、播鼗、少师、击磬:乐官名。

挚、干、缭、缺、方叔、武、阳、襄:人名。

从众多乐官之名,足以见得周代礼乐文明的兴盛。乐官们组成乐队,演奏乐曲,肃雍和鸣。可是,本章的本质却是春秋末年“礼坏乐崩”的实况转播。其中,大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击鼓的方叔逃到了黄河流域附近,摇小鼓的武到了汉水流域附近,少师阳、击磬的襄去了海滨附近。总之,天下无道,分崩离析,流离失所,乐人四散。但是,周初并非如此。

经文:

18.10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词汇:

鲁公:周公的儿子伯禽。

施:同“驰”,怠慢。

周公交待鲁公伯禽:君子当是“亲其亲”,不能怠慢亲人;君子当是“贤其贤”,对于大臣来说,最需要的是空间、是平台,所以不要让他们来抱怨不任用自己,没有空间,没有平台。前朝的那些官员如果没有大的错误,就不要放弃他们。君子用人用其一技之长,不要求全责备。
周公是礼乐文明的奠基者,礼的底色是仁德之心。我们还可以再换一个词,名曰宽厚。为什么要宽厚呢?较大的力量方可克服较大的分离,较厚的土壤方可承受较多的不同。

一念恒定,美成在久。

向上仰望,不切断和我们祖先之间的联系。
向下扎根,不切断和一方水土之间的联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