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英国言,活该被骂惨?乾隆拒绝马嘎尔尼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

不听英国言,活该被骂惨?乾隆拒绝马嘎尔尼到底错在了什么地方?

00:00
11:31

在今天的网络上,至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如果潘金莲没有开窗,就不会遇到西门庆,就不会出轨,然后武松就不会为了武大郎之死报仇而杀死嫂嫂,更不会因此被逼上梁山。

武松不被逼上梁山,宋江征方腊时,方腊就不会被武松擒拿,方腊不败,就可能夺取大宋江山,避免靖康之耻和金兵入关。

金军不难下,就不会有后来的元朝、明朝和清朝,更没有闭关锁国和慈禧太后,也就彻底避免了鸦片战争和丧权辱国的近代,中国一定能够凭借5000年的深厚历史积淀首先成为发达国家。

所以最终得出结论:潘金莲你没事瞎开什么窗户啊?

虽然地球人都知道这种所谓的前因后果是名副其实的扯淡,但由此表达出来的蝴蝶效应却不能不令人深思。

要知道,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充满着太多“一念之差”就可能彻底颠覆历史的案例,比如扶苏之死,比如玄武门之变等。

而相比于这些向左或向右的“一念之差”,某些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案例则让后人扼腕叹息,甚至捶胸顿足,尤其是乾隆拒绝马嘎尔尼。

在今天的历史教科书以及网络上,乾隆皇帝早已被黑出了天际,包括败家风流奢靡不一而足,而最给乾隆皇帝减分的,无疑是拒绝马嘎尔尼的通商要求。

要知道,万里之外的英国在得知了乾隆皇帝83岁大寿的消息后,上下齐心内外联动,紧锣密鼓地准备了好几十箱子的礼物,然后由马嘎尔尼勋爵带队亲自到避暑山庄给乾隆皇帝祝寿。

这是多么大的恩情,乾隆皇帝竟然不屑一顾。不仅不屑一顾,还对马嘎尔尼提出的“平等通商”的要求严词拒绝。更过分的是,作为大清武力值最高的将领,福康安竟然对英国的火器操练不屑一顾,实在是井底之蛙,不自量力。

所以,鸦片战争中的被动挨打和丧权辱国绝对不冤,谁让你无情拒绝马嘎尔尼的好意了,这就是上帝的惩罚和应得的报应。

听起来无懈可击的逻辑,实际上则是狗屁不通。

首先,马嘎尔尼是干什么来了?不远万里地漂洋过海,就是为了奉上几箱子礼物,然后磕几个响头领点儿赏钱回去,最后给清朝的万国来朝气象增光添彩吗?

当然不是,他们此行的目的,是要以商量的方式打开中国的国门,祝寿只是由头,礼物只是敲门砖。

所以,不管他们在觐见乾隆皇帝前表现得多么人畜无害,受到过清朝各级官员怎样的盛情款待,也难以避免最后的激烈交锋,以及不欢而散的结局。

那么,因拒绝马嘎尔尼被骂惨,甚至成为中国近代丧权辱国罪魁祸首的乾隆,到底有没有说“不”的资格?静夜史认为不仅有,而且很有必要。

很多人看历史总喜欢“以今映古”,用今天开放的眼光去衡量古代的闭关锁国国策,这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

要知道,自中华文明肇始,特别是战国时期铁器的大规模使用以来,小农经济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经济基础,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就是靠天吃饭,无需与外界互通有无,这是乾隆皇帝拒绝马嘎尔尼的经济基础。

说白了,当时的清王朝,不需要英国的所谓工业革命产物,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像女孩面对不来电男孩众目睽睽的表白一样,为什么非要答应?这是典型的道德绑架。

而且从马嘎尔尼提出的一系列无耻要求来看,别说乾隆,是个中国人都想抽他,让他平安回国已经是法外开恩。

那么,马嘎尔尼到底提出了哪些无理要求呢?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要求英国货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地收泊;

要求在北京设立商行;

要求在珠舟山占一岛屿,便于英国人居住和收存货物;

要求在广州城划出一地方供英国人居住,或者居住澳门之人出入自便;

要求准许英商从广东内河航行澳门,货物不纳税或少纳税;

要求确定关税条例......

听听,这是人话吗?当大清帝国是摆设?以为康乾盛世下的清朝是“不爱武装爱红妆”的印度?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西方各国也采取限制甚至禁止外国船只进入本国口岸的“保护政策”,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双标还真是名副其实的老伦敦,这马嘎尔尼的脑袋到底是让门挤了还是驴踢了?

事实上直到几十年后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朝签订城下之盟的英国也没有得到当年马嘎尔尼的所谓目标,所以马嘎尔尼提出的要求有多过分可想而知。

所以乾隆严词拒绝是正常的,笑脸相迎那是老年痴呆。

可笑又可悲的是,如今的某些人,出于污蔑清朝的目的,将马嘎尔尼被拒的问题小题大做,甚至借题发挥,炮制了一系列攻讦文章,重点表现了清朝尤其是乾隆皇帝鼠目寸光、妄自尊大的缺陷与不足,最后得出结论:

中国近代之殇,罪在清朝!清朝之衰,罪在乾隆!

众所周知,如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其他国家豢养了大量的NGO,用钱砸出了一群又一群唯利是图的民族败类。而今,很多人不拿钱也办事,成了拿着外国人尤其是敌人鸡毛当令箭,专门攻讦本民族的“自来水”,可见我们历史教育的严重缺失,以及西方国家对我们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之深。

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盲目地相信:开放才是真正的兴国之本,所以即便是被迫打开国门,也感觉是历史的进步,进而情不自禁地对也野蛮侵略的列强感恩戴德。一旦有阻碍对外开放的行为,必然群起而攻之,誓要扼杀这种所谓闭关自守的错误思想。

但我们更应该深知,除了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历史背景更应该是我们考虑的问题,比如在美苏联合围堵新中国的情况下,我们能改革开放吗?

同理,即便清朝不是小农经济立国,在西方列强横行全球,江洋大盗横行无忌的情况下,打开国门首先就意味着冲击而不是机遇,是严重威胁统治的下下之策。

所以,拒绝和英国扩大贸易,更不同意马嘎尔尼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异想天开,是名副其实的英明之策。

也有人说,虽然不经意间成为西方国家颠倒黑白以污蔑本民族的刀,但乾隆皇帝不开眼看世界,不了解外面世界的操作终归是洗不白的,不同意马嘎尔尼狼子野心般的所谓“善意”,了解一下西方总是好的,总不至于发生乾隆给英国女王下圣旨这样的荒唐事情。

这似乎无可辩驳,毕竟国家主权要捍卫,民族利益要守护,但脸面还是要的。太井底之蛙无疑会成为笑柄,损害天朝上国的形象。

但问题是,清朝皇室真的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吗?似乎并不是,事实上从清朝入关以前的后金开始,西方传教士就频繁出现视野之中,尼布楚谈判、远征噶尔丹等,都有西方传教士的身影。

18世纪的欧洲之所以对于清朝心向往之,直接原因就是诸多西方传教士不遗余力的宣传。虽然这些西方传教士各怀鬼胎,但对清朝皇室了解世界无疑大有裨益。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马嘎尔尼访华之前,圆明园中的西洋器物早已琳琅满目,足以令马嘎尔尼的礼物相形见绌。

至于福康安,作为一个曾经在雪域高原横刀立马,并与廓尔喀侵略军血战的将领,对南亚的英国殖民者不可能不了解,看不上仪仗队操练再正常不过,将其作为坐井观天依据实在是不可理喻。

当然,更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是几十年来挥之不去的崇洋媚外之风,让很多国人对外国事物一律奉为圭臬,包括马嘎尔尼。

只是,马嘎尔尼本身对清朝的评价,就有着强烈的主观性,尤其是在前期受到礼遇和后期受到冷落,根本就是两双眼睛,这也使得马嘎尔尼的所见所闻处处透漏着前后矛盾。

而当这些精神分裂的一家之言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和歪曲,我们收到的信息就全是关于乾隆和清朝的不堪,而对他们捍卫中华民族主权和尊严的行为,则习惯性忽略和遗忘。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纠正错误信息

    马后炮没用了,有能耐把现在的国际局势整明白吧!

  • 丽的盛宴

    自给自足?北宋,9000万贯年财政收入;清,最高只有达到4000万贯!冤枉它了吗??

  • 丽的盛宴

    “黑船”明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