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上一集我们提到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一斗争手段,并非是印度人的软弱,而是甘地在审时度势后做出的明智之举。要知道,印度沦陷为殖民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被殖民政府掌控,印度人根本没有暴力革命的能力,甚至没有通过民族战争获得独立的一年。因此,非暴力不合作手段迎合了印度传统的宗教思想,又与客观实际和特定时代相符合。
但可惜的是,甘地团结了不同地区的印度人,却没能团结不同宗教的印度人,甚至没有团结同一宗教但不同种姓的印度人。
20年代初,正值一战结束,列强要瓜分土耳其,当时印度的穆斯林以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为哈里发,如前面几集所讲,哈里发理论上是所有穆斯林的首领,所以印度穆斯林想向英国政府施压,要求不肢解奥斯曼帝国,因此尤其配合以甘地为首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空前团结,这期间穆斯林的积极运动被称为哈里m发运动。但甘地中途退出了运动,穆斯林感到受到欺骗,被背叛了,好些重要人物因此退出了国大党,印度穆斯林已经完全转变成反对殖民政府的态度。
但甘地本人是接受西方人人平等的思想的。作为出身高种姓的印度教徒和英国留学回来的精英人士,甘地既不穿传统的丝绸衣服,也不穿西方的衬衫夹克,1924年之后,甘地就一直半裸着上身,只系一条腰带,以贫民的形象遍走印度进行宣传,还曾被丘吉尔讥讽为“半裸的游方僧”。
为了团结到更多民众,同时也应该是作为精神领袖的认知和觉悟,甘地一直为贱民的平等地位进行奋斗,为此还多次绝食,比如1932年年底,有一所印度教神庙不准贱民入庙礼拜,甘地要求他们改正,否则就要绝食。又比如1933年,甘地再次为取消贱民制度绝食21天。1934年,甘地为考察贱民的实际情况,足迹历经12500英里。最让人敬佩的是,因为国大党的一些精英人员与甘地的理念相悖,甘地不愿做出任何违背理念的妥协,在多次被挽留的情况下自愿退出了国大党。
不过当然,这种退出只是形式上的,甘地在国大党内的威望并未被削弱。
至于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甘地一直是希望两教和平相处,求同存异,能够共同为印度的独立而奋斗。但自从哈里发运动后,国大党与穆斯林几乎是不共戴天,穆斯林在30年代末已经确认了要独立建国的思想。
时间来到二战。
与一战不同,印度不再对宗主国——英国积极表忠心,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印度从战争中所获得的好处远超过坏处。
首先是当战场扩大到中东时,印度成为这一地区物资供应的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协约国的东南亚指挥部先设在德里,后移至锡兰,东方海上运输线不畅时,大批物资从孟买登陆,再横跨南亚大陆,源源不断输往缅甸战场。庞大的军需和战区物资供应中心的地位,大大刺激了印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以钢铁业为核心的重工业。
其次,英国在二战中受到极大的削弱,海外领地一个个接连沦落,印度这边稍加压力,丘吉尔政府就感到内困外焦。比如1942年,国大党提出要英国退出印度,但承诺会继续抗日、继续援助中国,之前的军事联盟也不会变,但英国能做的就是逮捕包括尼赫鲁在内的国大党高层,却完全无法禁止民众罢工、罢市、罢课、集会和游行。流血暴动比比皆是,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居然用重武器扫射,打死4000多人,打伤1万多人,前后共9万多人被捕入狱。74岁高龄的甘地为抗议殖民当局的暴行,在狱中绝食21天,这一次是真的差点饿死在监狱中。
这里要说一下英国首相丘吉尔,他那贵族绅士的外表下,藏的是不亚于希特勒、斯大林的军国主义思想,民族歧视也非常严重,要不是幕僚一再劝说,说甘地这次是真的不行了,死在监狱里的影响不好,他未必这么轻易停手。但甘地不亏是宗教界的资深人士,绝食已经成为一种修行,所以出狱后居然恢复了,据说,丘吉尔为此气得咬牙切齿。
经过1942年的风波,英国又换了一招,表面答应,可以考虑给到印度独立,但国大党的任何决定需要与穆斯林联盟达成一致。这当然是没有结果,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已经无法做到一个议会里商量国事了。
但意外发生了,1945年二战胜利后,一贯强硬的丘吉尔居然迅速地被赶下了首相的位子。这很清晰地显示出,英国已经没有实力继续推行强硬的殖民政策了,新上台的首相自然要顺应民意,顺水推舟地让印度独立。
既然英国已经首肯了,那么印度独立是否就会是一片坦途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