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上一集我们提到了印度近代民族主义兴起之初的发展形态,殖民经济带动民族资本发展,促进思想变革,集中在政治运动上,就是争取印度的平等和崛起之路。但在这个阶段,印度仍然把自己视为大英帝国的一份子,并没有追求独立。一直到二十年代后,圣雄甘地提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民族独立的概念才开始在印度蔓延。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是极为独特的,如果不是真实存在过,没人敢想象,居然真有一个国家,不是靠枪杆子打出来的。而这一切,完全可以围绕着甘地一个人来讲。
和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者一样,年轻时的甘地学贯中印。他出身于印度巨富家族,父亲是一个土邦的首相,母亲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所以虽然甘地留学英国,吸纳了很多西方的哲学思想,但他本人却始终是一个印度教徒。
毕业后,甘地回国做了一名律师,后来又去南非谋职,南非也是英国的殖民地,种族歧视较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甘地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立刻就体会到了种族歧视给印度人带来的损失和羞辱。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反抗英国政府的运动,并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武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简单来说,就是甘地认为即便是殖民者也并非都是坏人,他希望用宗教的宽和与大度来感化殖民者,唤起他们的人性中善良的成分。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开始在本国推行他的理念,一战后,印度人以为凭借他们在战争中对英国的支持,能获得更平等的法案,结果却被无情打脸,这下把原本亲英的印度民族主义者推到了反英的阵营中,这其中就包括甘地。
1919年,甘地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殖民当局血腥镇压,甘地一度宣布暂缓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没有买这个单,过河拆桥,反倒坚定了甘地想要独立的目标,并且此时国大党也从原来寻求与英国合作的状态中解放出来,1920年,国大党通过了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确立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从这时起,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是双向约束,对于他的支持者,如果发生暴力行为,他也会进行斥责,比如1922年,因出现暴力事件,甘地第一次宣布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甚至还身陷囹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处于两次大战中间,世界各地都是动荡不安,欧美也不好过,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原来统治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英帝国开始迅速瓦解,霸主地位受到挑战。这个时候,英国不仅没有出台政策,拉拢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反而继续对这颗国王王冠上最闪耀的明珠敲骨吸髓。
1930年,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制定了《食盐专营法》,其实就是通过大幅度提高食盐的价格和税收牟利,引起了印度人的强烈不满。在这种形势下,甘地毅然领导了“食盐进军”的斗争。他带领80名信徒,在炎炎烈日下徒步,来到遥远的海边去煮盐,历时24天,每天都在沿途进行宣讲,所以等他到达海边时,信徒已经高达1000多人。在甘地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民众自行用海水煮盐,无疑减少了官盐的销量,殖民当局恼羞成怒,到处镇压手无寸铁的百姓,一边抓了甘地,一边取缔了国大党。但是,在甘地的号召下,他的信徒从容地向全副武装的警察走过去,完全放弃暴力抵抗,最终引发全国性的游行示威,这些示威行为就不好控制了,过程中死伤了不少人。
所幸,30年代的英国也已经是个文明之国了,且它被其他欧美国家盯着,无法对惨重的伤亡坐视不理,最后只能妥协,不仅释放了甘地和被逮捕的群众,撤销了取缔国大党的命令,还承认沿海人民煮盐的合法化。
食盐进军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大高潮,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挑战甘地在领导印度独立道路上的绝对权威地位。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突然明白,非暴力不合作,其实就是冷暴力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