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动荡不安的欧洲是否会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动荡不安的欧洲是否会成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地?

00:00
14:52

欧洲,昔日的世界政治舞台中心,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若·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前来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与妻子索菲亚。事件爆发后,协约国和同盟国纷纷利用这一突发事件推波助澜,随后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萨拉热窝事件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一战的爆发,表面上是一次刺杀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的推波助澜,本质上则是帝国主义各国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尤其是新兴的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需求,渴望得到更多的殖民地,而大片的殖民地却掌握在盛极而衰的英法等老牌殖民帝国手中,所以在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的情况下,诉诸武力是最后的选择。

普鲁士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在其著作《战争论》中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空前惨烈的一战也以极其剧烈的方式深刻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格局,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然而,4年的惨烈厮杀并未完成实现帝国主义阵营的以旧换新,而挑战失败的德国虽然失去了奥匈帝国等盟友,自身也失去了1/8的国土,受到了协约国极其严厉的惩罚,但也依靠雄厚的积累保留了大部分实力。

而因为对协约国恨之入骨的仇恨,所以当企图称霸欧洲的美国大力扶持德国复兴时,德国紧抓机遇一跃而起,并旋即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而因为苏联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不断强大,国力更加力不从心的英法等国逐渐无能为力,且为了推动纳粹德国与苏联的互掐,不惜牺牲东欧盟国的利益。

于是,纳粹德国趁机坐大并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暂时相互免除了后顾之忧。于是当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随即出兵波兰东部,将这个被瓜分三次的国家再度肢解,随后纳粹德国横扫西欧,并在将英国折腾得奄奄一息后挥师东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了苏德战争,将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相比于一战,虽然二战根本原因依然是帝国主义各国发展的极度不平衡。但因为规模更大,更重要的是苏联和美国的深度参与,使得二战相比于一战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1945年8月15日,在喜提两颗原子弹以及苏联150万红军的“辣手摧花套餐”后,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比于一战规模更大、伤亡更惨重且影响更为深远,因此对英法等欧洲列强的打击就更加猛烈。因此当二战的硝烟逐渐散尽,英法等欧洲老牌列强悲哀地发现:自己已经被彻底打回了原形。尤其是英国,在英联邦基础上,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加力不从心,连作为日不落帝国模范殖民地的英属印度都不得不忍痛放弃。

相比之下,远在大西洋彼岸且本土基本置身事外的美国,靠着加班加点的发展,以及对欧洲逃亡人员和资本的吸纳,一跃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大哥大。

而苏联虽然在苏德战争期间遭到了德国的猛烈打击,苏德战场更比其它战场惨烈,但靠着斯大林模式对工业体系的建设以及凝聚力的形成,再加上西方国家不失时机的大力支持,苏联逐渐逆转战局并发动大规模反攻,不仅战斗力和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更追随着苏军反攻的铁蹄在东欧扶持了一个又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了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的蜕变。

由于战后的美国和苏联一跃成为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并建立了针锋相对的阵营,于是作为传统国际政治舞台中心的西欧虽然夹在美苏之间,却在政治格局上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再加上美国和苏联积极推动推动第三世界民族的独立,于是英法等殖民帝国彻底失去了东山再起的资本。

对于称霸世界几百年的欧洲而言,这无疑是非常尴尬的局面,但更屈辱的是。战后的美苏马不停蹄地加入到了美苏争霸的事业,并将欧洲各国裹挟其中。

事实上早在法西斯彻底覆灭之前的二战后期,当时尚为盟友的美苏两国就表现出了越来越明显的隔阂。等到二战结束,共同的敌人死无葬身之地,美苏两国也就彻底分道扬镳并反目成仇。

相比于一战和二战前帝国主义各国之间势不两立的矛盾,二战后的美苏争霸则是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因此美苏对抗相比于此前的英德对抗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即便两国的对抗从地下延伸到了外太空,两国也始终没有爆发全面交火的情况,事实上从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尽管两大阵营的对抗时有发生,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样明显的厮杀,也始终没有发生美苏“将帅见面”的情形。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始终没有一触即发,静夜史认为直接原因在于核武器让各方都三思而后行,根本原因在于大国博弈资源越来越集中。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德国投降后,日本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自知回天乏力的鬼子们甚至想到了让参战国兼敌人苏联参与调停,直到苏联参战的最后一刻才死心。

在日本法西斯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既是减少伤亡并加速日本投降的催化剂,又是美国在世界面前大秀肌肉并凸显自身实力的重要途径。

事实证明:经过两个原子弹的先后造访,胆战心惊的裕仁天皇最终选择无条件投降。而美国因为有了原子弹,也成功阻止了想要履行美苏“三八线约定”,企图登陆日本北部的苏联红军,从而实现了独占日本的战略目标,为接下来的美苏争霸攒下了足够多的资本。

因为原子弹等核武器毁天灭地的恐怖威力,因此当美国的原子弹横空出世,很快就成为各大国争相研发的对象,并陆续拥有了氢弹这样“1颗更比6颗强”的大杀器。

由于核武器尤其是氢弹不仅是大国的象征,更容易一步到位地实现同归于尽,所以各大国在相互动用核武器问题上,显得尤其冷静。特别是美国,在恐吓无核时代的新中国时,显得无比神勇。但当中国陆续有了这些大杀器,美国的声音越来越轻。

因为核武器威力太过恐怖,所以除了日本,核武器基本不在战场使用。而一旦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必将遭受国际社会的群起而攻,因此核武器在战场上是真正的“杀敌1000,自损1200”,在大部分时间里,核武器只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定海神针,是拥核国家的最后底线。

所以,当美苏都有了核武器,它们就基本失去了将帅见面的可能,而没有它们参与的战争根本成不了世界大战级别的战争,这是第三次世界大战无从打起的直接原因。

然而,正因为如此,所以除了热战,其他形式的对抗尤其是冷战就显得登峰造极。

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不仅仅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的你死我活,更是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鹿死谁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美苏争霸的最前沿。

相比于以苏联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众星捧月的局面,以美国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显得相对松散。从美国建国以来,始终有一颗主导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梦,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放弃中立加入协约国阵营,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一战结束后,美国对德国的复兴的支持,也包含了美国借刀杀人的野心,毕竟一个强大的纳粹德国,不仅能向西遏制英法,更能向东阻挡苏联,实在是一颗不可多得的好棋子。

不过,纳粹德国并不愿意接受美国财团的摆布,发动二战本质上就是纳粹德国同美国的决裂。但通过德国与英法等国再度打得热火朝天,欧洲大地满目疮痍,处处残垣断壁,美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碾压优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避免苏联的钢铁洪流饮马大西洋,美国积极支持欧洲复兴,比如1947年推出的“马歇尔计划”,确保了西欧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进而压制了这些国家风起云涌的无产阶级斗争。

最后美国在1949年主导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西欧各国形成了军事同盟。

随后苏联也针锋相对地在1955年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欧洲以中欧为界分属意识形态南辕北辙的两个阵营,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则成为两大阵营的窗口国家。

虽然二战后形成的两大阵营与一战前形成的协约国阵营及同盟国阵营有几分相似,但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却基本打不成,因为美国和苏联都深知,以彼此的体量,想要在战争中彻底打垮对方太过艰难,自己还要元气大伤,并像二战一样给其它后来者逆势而上的可乘之机。

而且从航海时代陆续崛起的大国来看,其对资源的集中程度是越来越高的,比如17世纪,像荷兰这样的国家,仅靠几百万人就可以称霸世界,而今无论美国还是苏联,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都有了质的飞跃。

可以说三次工业革命的陆续爆发,不断提升着大国的门槛,拉高了大国的上限,对大国的资源集中程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苏等国甚至不用自己动手,靠代理人就能打完区域战争。而如果小而频繁的区域战争能充分释放大国压力,那么大国博弈就更没有拍案而起的可能。

所以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维持着两大阵营分庭抗礼的局面,虽然是一种恐怖的动态平衡,但也尽可能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在中东和远东等地区硝烟弥漫的情况下,这里基本保持了和平安宁。

但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这种制衡局面彻底失去了平衡。虽然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直系继承者继承了苏联大部分遗产,尤其是恐怖的核武库,但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俄罗斯彻底不复超级大国之勇,毕竟一种意识形态只能有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的实力不足以支撑其在资本主义阵营内挑战美国。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烟消云散,俄罗斯更显得孤苦伶仃。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冷战胜利方的资本主阵营,非但没有丝毫的怜悯,反而加紧了落井下石和穷追猛打的步伐,不仅给予了俄罗斯更加猛烈的打击,更发动了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逼得俄罗斯在欧洲方向无处转身。

在这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俄罗斯只能奋起抗争,并对渴望和西方国家打成一片的乌克兰进行了夹枪带棒的说教。而俄罗斯一旦反击,就必然引发了其他东欧国家的躁动,毕竟历史上这些国家基本都受到了沙俄的蹂躏,加上苏联时代不堪回首的记忆,它们纷纷与俄罗斯相背而行,并成为西方国家围堵俄罗斯的先锋,尤其是波罗的海三国中的立陶宛。

那么,在立陶宛向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发难时,俄罗斯会在乌克兰尚未抽身的情况下,开辟第二战场对立陶宛拳脚相加吗?静夜史认为有一定的可能性。但由此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就显得无稽之谈,毕竟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别人所谓的盟友都不肯江湖救命,就更不要提什么亲自上阵,与俄罗斯打得难解难分。

毕竟2001年开始的反恐战争已经让美国汲取了深刻教训,不能为了反俄的执念断送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前程。

所以,冷战结束让欧洲增加了战争的阴云,但欧洲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大概率不会成为三战的爆发点。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00252692

    一起侃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