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在一间由旧祠堂改造的教室里,一名低头写字的小女孩突然抬头望向讲台,没想到,这个动作彻底地改变了她的命运。 小女孩的名字叫苏明娟,是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三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当时,在这间阴冷破败的教室里,孩子们都被冻得瑟瑟发抖,小明娟握着笔的小手也被冻得通红,可是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她仍然在认真地写着字。 这时,摄影记者解海龙正好来学校采访,刚好,坐在第一排的小明娟突然抬头,她那双亮晶晶的大眼睛立刻被谢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他迅速拿起相机,把小明娟定格在照片上。 谁也没想到,这个瞬间竟改变了苏明娟今后的命运,而这张照片也成为了解海龙职业生涯中的“巅峰”之作。 事实上,从1986年我国中、小学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开始,解海龙作为一名时政记者就对此十分关注。 1989年,解海龙去广西采访,让他震惊的是,这里非常贫穷,基础教育十分落后,很多孩子都成了失学儿童。 于是,他开始搜集这方面的资料,从中发现,当时我国有近两亿人无法接受义务教育,整体受教育普及率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 从此,解海龙决定用相机记录下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真实状况,以此引起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因此,当他看当小明娟时果断地按下了快门。 其实,苏明娟还算是个幸运的孩子。 苏明娟出生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地带,那里的耕地面积很少,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她家一年的土地收成,也仅够三个月的家庭开销。 可是,她的父母却懂得只有知识才能让孩子走出大山,改变贫穷命运的道理,即使再难他们还是坚持让苏明娟去上学。 所以,照片中的小明娟虽然衣着破旧、模样稚嫩,但右手紧紧地握着笔,一双全神贯注盯着黑板的大眼睛却炯炯有神,眼神中溢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不久,解记者将这张照片以《我要读书》为名发刊。随后,便占据了全国各大报纸和杂志的重点版面。 很快,苏明娟的大眼睛“震撼”了每一个看到照片的人,她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人们都喜欢叫她“大眼睛”。 随之而来,寄给“大眼睛”的汇款单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纷至沓来,她的家人都知道这些捐款是属于“希望工程”的。 后来解海龙记者回忆此事时甚感自豪,他说:“照片刊登出来还不到8个月,希望工程收到的捐款就超过1个多亿。” 从此,小明娟在爱心人士的资助和自己的不断努力下,终于在2002年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安徽大学。 大学期间,苏明娟一边认真努力学习,一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名人效应”为“希望工程”和身边需要帮助的寒门学子奔走在公益的路上。 苏明娟为了帮助家两个家境贫寒而成绩优异的孩子陈思和陈健完成学业,上学期间选择做家教工作,并且生活中也省吃俭用,就为了帮他们交学杂费,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报答命运对她的“馈赠”。 2006年,苏明娟大学毕业后进入了银行系统工作,第一个月工资收到后,她郑重地全部捐给希望工程。从此,苏明娟的身份从“受益者”转变为“传递者”。 工作以后,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她和解海龙决定将“大眼睛”照片进行拍卖,所得30万善款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用于兴建西藏的“大眼睛希望小学”。 2017年12月,她当选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兼职副书记,全身心地投入到希望工程和公益事业当中;2018年6月,她捐款成立了“苏明娟助学基金”。 2022年10月,苏明娟当选了“二十”大代表进京参加会议。在会议开幕前,她欣慰地告诉记者说:“我的那个基金会如今已经筹集了490万元左右的善款,款项用于五所希望小学的建设。” 如今,苏明娟已经带着“二十”大的会议精神,满怀激情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和公益事业中。 我们相信这个“大眼睛”女孩在以后的岁月里,一定会加倍地继续着爱的传达和希望的传承,这个社会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大眼睛”年轻人,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去,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我们家乡的啊